有庄就有井,井中泉水涌。吕祖泉村有眼清水泉,传说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点化的呢!说话讲透,听话听全。说起这眼泉水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故事哩。
不知是哪朝哪代,黄河以北大旱,当地居民背井离乡。有这么伙二十多户人家的难民,跋山涉水来到齐长城以南的山洼地里定居。靠山吃山,他们搬石开地,赖以生存。令人叫苦的是,山上没有水,吃水要到十里路外的涧沟里去挑。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挑个十里八里的倒也没啥,只是苦了年老力衰的老人,好歹,他们都是世代和睦的邻居,又是一块逃难过来的,自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位长得眉清目秀的游乡道士,身穿灰道袍,腰里挂着个大酒葫芦,背后插着柄三尺龙泉剑,走进庄子挨门逐户地化缘。人穷心诚,有那好心的人家多多少少地施舍点米粮,可那揭不开锅的人家,心再好也拿不出东西来施舍。
道士出了东门进西门,辞了南家进北家。谁知家家锅底朝天,讨了半天,别说米粮,连口水也没有讨到。道士也不急,走进一家乱石砌四墙、荒草盖房梁的人家,主人是个年老的瞎子。道士敲了几下手中的木鱼说:“贫道讨斋至茅舍,老人家您行行好,您饱我饥受不了;缸中若无隔夜米,赏碗清水也充饥。施主,赏些水饭与小道吧!”
“哎!道长,我一个孤老瞎眼婆,衣食住行全指望东邻西舍照应,实在拿不出接济你的米粮。只有炕前一小缸清水还是前天西邻侄媳送过来的,老身没舍得喝,你要干渴得急就端去喝了吧!”
“哎呀,千金难买好人心啊!老人家,今日喝了救命水,明日定拿涌泉报。”道士端过水一饮而尽,他抹抹嘴说:“老人家心好水也甜,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啊。”
“道长啊!我一个土埋脖子的老太婆活着是个累赘,死了吧又狠不下心来,光给老少爷们添麻烦。”
“老人家,大难不死定有后福,再说,好死不如赖活着。”
“道长啊,你修身何处,法号怎么称呼啊?”
“老人家,贫僧修居蓬莱山,寻觅善人到民间,走遍千山和万水,法号叫做回字仙。”
“道长姓吕。”瞎婆婆笑嘻嘻地说。
道士大惊:“你老人家怎么知道的?”
“道长适才话出口,言将大口套小口,取出小口头上安,吕道化缘到舍前。”
“老人家,刚才喝了救命水,没啥回报,贫道半生嗜酒如命,请喝上一口,略表回敬。”
“道长,老身从来酒不沾唇。您的好意俺领啦,快到别的人家去化些残汤剩饭充充饥吧!”瞎婆关心地说。
“老人家,你就是我要找的人。天黑时,当你渴得实在支持不住,可到村后的乱石岗上,摸找一块三角六楞的石块,在上面用力拍三掌自有奇迹,贫道告辞啦。”道士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不知天是啥时候,瞎婆婆渴得实在忍不住了,就按道士说的,一跌一碰地往村后摸去。庄子修在山上,路上尽是石头。瞎婆不知摔了多少跤,终于找到了那块三角六楞石。她很高兴地坐下来,歇了歇。照着石头就是三掌,只听哧啦一声跟撕布似的动静,接着听到哗哗哗清脆的流水声,她顺着声音摸去,只觉得清凉凉的水从指缝里流过。瞎婆婆又惊又喜,捧起来喝一口,甘甜甘甜。她高兴地大声喊道:“俺找到水啦,水龙王睁了眼啦!”
夜静传声远。左邻右舍听到老婆婆的喊声,都起身聚了过来。水!救命水翻着水花顺山冈石缝潺潺下流。
瞎婆婆把奇遇讲给乡亲们听。善有善报,正是瞎婆婆积了大德,仙人才不辞劳苦赶来点化了清泉。人们搀扶着瞎婆婆回了家。
有了水,庄稼都救活了,用清泉里的水浇地,苗儿格外精壮。百姓搬住在清泉的周围,为了感激吕洞宾的指点,给泉子取名吕祖泉,庄随泉名,便是今天的吕祖泉村。传说,瞎婆婆又活了很多年才无疾仙逝。
如今,在“吕祖泉景区”内的“逍遥景区”,也有一口吕洞宾点化而成的泉子,此泉深1. 5米,不管天气有多旱,它仍常年涌水不止,而且泉水清冽甘美,早年亦为周围村民饮用水源。
据乡人传说,此处因山环溪绕,林木森然,景色宜人,故风流仙人吕洞宾多次与何仙姑来此驻足游玩,互相倾吐情感世界。有一次,当吕祖向其夸耀点地为泉解了乡民饮水之困时,何仙姑却不以为然。说道:“既然如此,你可否当着我的面,在此也点化出一个泉子,以供我们仙人饮用?”吕洞宾笑笑说:“这有何难,你仔细瞧好了!”说着,将手中的剑往岩石上一指,即刻出现了一个奔涌而冒的泉子。当然何仙姑也不示弱,遂道:“仙兄能指地为泉,仙妹我就能让泉水变色,让它有别于村内的吕祖泉。”说罢,她让吕洞宾背过身去,解衣并挤出乳水滴于泉中,水立刻变成白色,饮之若怡,醇香无比。吕洞宾高兴地说道:“甚好,甚好,就取名叫‘仙姑白水泉’吧!”何仙姑连连推辞说:“哪里,哪里,还是仙兄名气大,仍叫‘吕祖泉’吧,好事成双嘛!”于是,就有了两个“吕祖泉”。当然啦,叫它“白水泉”也不算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