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促进南宗与神霄派相互交流、完善两派各自的理论、组织建设方面,白玉蟾都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思想开阔,才华超群,著述甚丰,无论在道教思想或是在道教法术都屡有创造,贡献甚大,可谓之南宋道教中最杰出的人物。正如明人林有声所说的那样:“尝观古今异人得仙术者,类能修真炼气,颐息养神,乘雾云而羽化,驱雷雨而摄精,然未有女间于文辞,肆笔成章,开口而吐烟云,出吻而唾珠玑者。盖功成九转固难,而该通六籍尤不易也。噫!琼王官白真人者,可不谓兼之乎!真人生于宋之末季,距今四百余载,其时遍游名山,屡遇神人,授以还丹秘决。真人盖已尽得其术,成九转之功矣。”(24)
关于他的生平事绩,道书史籍言之颇多,但往往内容似幻非真,令人难以把握。如他的姓氏、籍贯、生卒年月,当时就有许多种说法。这里,综合诸家之说,提出自己的意见,以供同仁们探讨。
首先是他的姓名,一曰葛长庚,一曰白玉蟾,这是大家都公认的。其字号则甚多,如海琼子、海南翁、琼山道人、武夷散人、宾庵、神霄散史、紫清真人、武夷翁、雷霆散吏、神霄典雷小吏、琼山老叟、养素真人、鹤奴等。其次是他的籍贯,一般多认为祖籍福建闽清,生于琼州(今海南琼山)。彭耜《海琼玉蟾先生事实》曰:“先生姓葛,讳长庚,字白叟,先世福之闽清人。母氏梦食一物如蟾蜍,觉而分娩。时大父有兴教琼 ,是生于琼,盖绍熙甲寅三月之十五日也。”(25)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九亦说:“世为闽人,以其祖任琼州之日,故生海南,乃自号为海琼子,或号宾庵,或号神霄散吏。”(26)又据元人薜师淳《事实》言:“宗师白真人,海琼人也。元姓诸葛,名猛。生而聪明,长而奇异,睹石火之无光,叹白驹之过隙,遂拾富贵而志慕神仙,混名曰白玉蟾,盖欲隐其姓名也。”(27)
从以上所言可知,白玉蟾的姓氏、籍贯颇为复杂,这与他漂泊一生、浪游江湖的生活有关。其次是关于他的生卒年月,道书亦记载不一。彭耜谓生于绍熙甲寅(1194)三月十五日,此说法为学术界所沿用。但据清代彭竹林所撰《神仙通鉴白真人事绩三条》考辨,白玉蟾则生于绍兴甲寅(1134年)三月十五日,并曰白玉蟾淳熙三年(1191年)已五十八,庆元三年(1197)时年六十年。(28)这比彭耜的说法将白玉蟾的生年整整提前了六十年。那么究竟那种说法较为可靠呢?
今人盖建民、黄凯端两先生,结合白玉蟾卒年及他的一些诗词加以考证,认为白氏当生于绍兴甲寅,颇有见地。(29)本人亦赞同此说,并将详细加以考辨。至于白玉蟾的卒年,亦是扑朔迷离。依彭耜所言,白玉蟾当卒于绍定二年(1229年),享年三十六。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从现已发现的不少史料来看,他的寿龄似乎比此推定还要长。如《白玉蟾全集》潘访《原序》称:“仆顷未识琼山,一日会于鹤林彭徽君座上,时饮半酣,见其掀髯抵掌,伸纸运墨如风。”(30)序文作于端平丙申(1236年),则其时白玉蟾尚健在。《道法会元》卷一八载元人虞集《景霄雷书后序》亦曰:“琼馆白玉蟾先生,系接紫阳,隐显莫测,今百数十年,八九十岁人多曾见,江右遣墨尤多。”(31)则白玉蟾很可能宋末元初尚在人世。
这里,依据众多道经史籍的记载,参以白玉蟾及弟子道友的著述,详细考证白玉蟾的生平事迹。
据彭竹林《神仙通鉴白真人事迹三条》言:“玉蟾本姓葛,大父有兴,福州闽清县人,董教琼州,父振业,于绍兴甲寅岁三月十五,梦道者以玉蟾蜍授之,是夕产子,母即玉蟾名之以应梦。稍长,又名长庚。祖、父相继亡,母氏他适,因改姓白,号琼馆。”(32)则白玉蟾生于南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不久祖、父相继去世,母亲带他改嫁,故从他家姓白。
白玉蟾自幼聪慧,七岁即能诗赋,幼举童子科。《事迹三条》曰:“龆龄时背诵九经,十岁自海西来广城应童子科。”(33)“当时士大夫欲以异科荐之,弗就也。”(34)需要说明的是,白玉蟾从少年即经历了战乱的祸害。据《续资治通鉴》载,绍兴十一年(1141年)由宋金大战引起了一场“淮西之乱”,白玉蟾亦深受其害。他说:“记得兵火起淮西,凄凉数里皆横尸。幸而天与残生活,受此饥渴不堪悲。”“又记得淮西兵马起,枯骨排数里,欲餐又无粮,欲渴复无水。”(35)如此苦难的经历,无疑给白玉蟾人生的道路予以重大的影响。
绍兴二十年(1150年),白玉蟾决定离家求道。“年十六,专思学仙,毅然就道,囊中止有钱三百。初别家山,不知夜宿何处,鸟啼林晚,匆匆投止而已。行数日,至漳城,衣服卖尽,举目无亲,宿江村孤馆,月照苍苔,阶飘黄叶,明朝早膳起程,随身只一柄伞矣。”随后到过兴化军、罗源兴福寺、武夷山、龙虎山、淮西、江东、两浙、武林等地,“回思畏日驱途,严霜卧地,千山万水,碌碌空忙。”(36)先后二十六年,足迹遍及中国南方。从其自着《云游歌》中亦可知,一路艰辛,受尽人间凄凉:“云游难,云游难,万里水烟四海宽。说着这般兹味苦,教人怎不鼻头酸。初别家山辞骨肉,腰下有钱三百足。思量寻思访道难,今夜不知何处宿。不觉行行三两程,人言此地是漳城,身上衣裳典卖尽,路上何曾见一人。初到江村宿孤馆,鸟啼花落知林晚,明朝早膳又起行,只有随身一柄伞。渐渐来来兴化军,风雨萧萧欲送春,惟有一身赤骨乞骨历,囊中尚有三两文。行得艰辛脚无力,满身瘙痒都生虱,茫茫到此赤条条,思欲归乡归不得。争奈旬余守肚饥,埋名隐姓有谁知。来到罗源兴福寺,遂乃捐身作仆儿。初作仆时未半月,复与主僧时作别。火云飞上支提峰,路上石头如火热。炎炎畏日正烧空,不堪赤脚走途中。一块肉山流出水,岂曾有扇可摇风,且喜过除三伏暑,踪迹于今复剑浦,真个彻骨彻髓贫,荒郊一夜梧桐雨。黄昏四顾泪珠流,无笠无蓑愁不愁,偎傍茅檐待天晓,村翁不许茅檐头。闻说建宁人好善,特来此地求衣饭,耳边且闻愧声,阿谁肯具慈悲眼。意着从前富贵时,低头看鼻皱双眉,家家门前空舒手,那有一人怜乞儿。福建出来到龙虎,上清宫中谒宫主,未相识前求挂搭,知堂嫌我身兰缕。恰似先来到武夷,黄冠道士叱骂时,些儿馊饭冷热水,道我孤寒玷辱伊。江之东西湖南北,浙之左右接西蜀,广闽淮海数万里,千山万水空碌碌,云游不觉已多年,道友笑我何风颠。旧游经复再去来,大事匆匆莫怨天,我生果有神仙分,前程有人可师问。”(37)真可谓为求真道而沥心呕血。
至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白玉蟾已四十二岁,游至东海滨得遇陈泥丸。白玉蟾回忆说:“贤哉翠虚翁,一见便怜我。说一句痛处针便位,教我行持片饷间,骨毛寒心花,结成一粒红渠,言只此是金丹。”(38)陈泥丸识其仙质贤才,携归罗浮山,授以道要。即告之曰:“且游历数年,当于此俟子。”白玉蟾遵其师命,“承遣辞行。初至黎母山,即遇神人授上清法录洞玄雷诀。北游洞庭……复西入蜀之青城山……转至巴陵……如是七年,归罗浮复命。”(39)时淳熙十年(1183年),白玉蟾已四十九岁。
自此之后,白玉蟾遂时常伴随其师陈楠,先后又历九年,“泥丸悯其真切恳挚,为之讲明次第火候,令其速炼。玉蟾(年已五十八,绍熙二年)拜辞下山,大隐厘市,急备金丹药材,尽辛苦三年……用心不谨,不觉汞走铅飞。”“紫阳在天台遥知此事,命童以《金丹四百字》授之……方得成丹。(时年六十四,庆元三年)再入武夷,痴坐九年,然后出山。”“朝庭知之,遣使至武夷,已为陈翠虚引往霍童,谒紫虚,薛贤二师。”(40)由此可见,白玉蟾之得道成丹非常艰难,实属不易,整整六十四年,方有正果。诚如其作《大道歌》所言:“年来多被红尘缚,六十四年都是错。刮开尘垢眼豁开,长啸一声归去来。神仙伎俩无多子,只是人间一味呆。忽然也解到蓬莱,武夷散人与君说,见君真个神仙骨。我今也不炼形神,或要放颠或放劣。寒时自有丹田火,饥时只吃琼湖雪。前年仙师寄书归,道我有名在金阙。”(41)这里所说的“仙师”,即指天台张紫阳,因白氏炼丹有误,特“命玉童以《金丹四百字》授之”,方得丹成。
事后,白玉蟾上《谢张紫阳书》曰:“先师泥丸先生翠虚真人,出于祖师毗陵和尚薛君之门。而毗陵一线实自祖师杏林先生石君所传也。石君承袭紫阳祖师之道。以今日单传而观,则曩者天台一夜西华之梦,无非后世蒙福,万灵幸甚耶。顷年泥丸师挈至霍童洞天,焚香端拜,杏林祖、毗陵祖极荷呼唤,抚身持耳,以还愈增守雌抱一之意。昨到武夷,见马自然口述谆谕,出示宝翰,凡四百言,字字药石。仰认爱育,甘露洒心,毛骨豁然,比因妙道昭著,久居支提。兹来渠以婴儿离母之故,欲到青城山省觐,偶缘道过石燕洞,遂发一念,附此尺书,但述金丹药之体如此。至于蕉花春风之机,梧枝秋雨之秘,碧潭之夜月,青山之暮云,以此深妙,莫敢显露也,以有天机之故。祖师一点头否,杏林、毗陵、泥丸三师,想参鹤翼,自愧仙凡路隔,何日温养事毕,飞神御气,参陪飞舄之下,以备呼鸾唤鹤之役。临纸不胜依恋,涕落笔端,恍失所措……”(42)
白玉蟾丹道圆满以后,即立志继承师业,宏扬张紫阳一系的丹法,故多次又得陈楠秘传。如开禧元年(1205年),陈楠口授其“炼神还虚”诀。白玉蟾《必竟恁地歌》曰:“我生不信有神仙,亦不知有大罗天。那堪见人说蓬莱,掩面却笑渠风颠。七返还丹多不实,往往将谓人虚传。世传神仙能飞升,又道不死延万年。肉即无翅必坠地,人无百岁安可延。满眼且见生死俱,死生生死相循旋。翠虚真人与我言,他所见识大不然。恐人缘浅赋分薄,自无寿命归黄泉。人身只有三般物,精神与气常保全。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诞。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开禧元年中秋夜,焚香跪地口相传。竭尔行持三两日,天地日月软如绵。忽然嚼得虚空破,始知钟吕皆参玄。吾之少年早留心,必不至此犹尘缘。”(43)
至开禧元年,白玉蟾已为七十老翁,终于尽得钟吕派丹法。从此佯狂江湖,深契道妙。时隐居武夷山,有武夷山冲佑观主管苏森,自号“懒翁”,白玉蟾喜与交流,结为至友,作《懒翁斋赋》、《初见懒翁诗》、《赋诗二首呈懒翁》、《六言六首呈懒翁》等以赐。(44)苏森作《跋修仙辨惑论》,讲述了白玉蟾的一些事迹。该序成于嘉定丙子(1216年)中元日,是至今我们所见到的有关白氏生平的最早史料。其中曰:“先生姓白,名玉蟾,自号海南翁,或号武夷翁。未详何处人也。人问之,则言十岁时师事陈泥丸,九年,学炼金液神丹,九还七返之道,虚坎实离之术。蓬头赤足,其右耳聋,一衲百结,辟谷断荤,经年不浴,终日握拳闭目,或狂走,或兀坐,或镇日酣睡,或长夜独立,或哭或笑,状如疯颠,性喜饮酒,落魄不羁,心通三教,学贯九流,多览佛书,研究禅学,参受大洞法录,奉行诸家大法,独于雷法尤着验焉。尝自称玉府雷霆吏,至于驱邪治疾之间,汲汲焉如拯饿溺。旧有《群仙珠玉集》,乃先生著述丹诀也,广闽诸处多有文集刊行。偶来金华洞,森一见如故人,延归蜗舍,从容叩之,始觉其方丈一点浩然,发为词翰,已无烟火气。一丈草书,龙蛇飞动,诗章立成,文不加点,与森酬唱,仅百余篇,已板行矣。其它处吟咏不可胜数。及在罗浮山、霍童山、武夷山、龙虎山、天台山,多遇异人,颇着符瑞。每所到处,间有异应。人有愿学之者,不可得而与语。独自往来,日行二三百里,人见其踪迹,多疑张虚靖即其前身。森汨没尘俗,徒起敬慕,及见《修仙辨惑论》,披读之余,知先生骨已仙矣。”(45)
嘉定五年(1212年),白玉蟾年寿七十八。其师陈泥丸预知即将羽化,遂将金丹要籍、雷霆秘书尽传白玉蟾。陈楠《罗浮翠虚吟》曰:“嘉定壬申八月秋,翠虚道人在罗浮。眼前万事去如水,天地何处一沙鸥。吾将蜕形归玉阙,遂以金丹火候诀,说与琼山白玉蟾,使之深识造化骨。道光禅师薛紫贤,付我《归根复命篇》,指示铅汞两个字,所谓真的玄中玄。辛苦都来只十月,渐渐采取渐凝结,而今通神是白血,已觉四肢无寒热。后来依旧去参人,勘破多少野狐精,个个不是真一处,都是旁门不是真。恐君虚度此青春,从头一一为君陈。”(46)
次年(嘉定六年,1213年)四月十四日,白玉蟾陪同陈楠赴漳州梁山,亲见其师入水而逝。从此,白玉蟾便承其道统,劢志光大南宗、神霄门庭,先后收彭耜、留元长、谢显道、林伯谦、潘常吉、周希清、胡士简、罗致大、陈守默、庄致柔等为徒,并创立了以“靖”为名称的教团组织,成为金丹派南宗的实际创始人。(47)
据其大弟子彭耜对林伯谦曰:“尔祖师(白玉蟾)所治碧芝靖,予今所治鹤林治,尔今所治紫光靖,大凡奉法之士,其所以立香火之地,不可不奏请靖额也。如汉天师二十四治是矣,古三十六靖庐是矣,许旌阳七靖是矣。”(48)所谓“靖”,是汉晋以来天师道于教民家中设立的静室,为进行祭神祈祷,传道布教的场所。白玉蟾仿之,设立教区组织,且又奏请得额,为官府所承认,说明他们已有相当数量且比较稳定的信教群众。南宗一系从张伯端至陈楠四代,还保持着隋唐以来金丹派秘密传授的特征,传教的范围很窄,既无本宗的祖山、宫观,亦未形成群众性教团,直到白玉蟾时,南宗才有了自己的教团、宫观。
此后,白玉蟾仍然四处奔波,为宏扬大道而竭尽心血。嘉定八年(1215年),于武夷山,传道法予陈守默、詹继瑞等。陈、詹等曰:“白玉蟾则吾师也,乙亥之秋遇之于武夷山。”(49)又于武夷山中,诛茅伐竹,“经营一庐,目其庐曰云窝。后倚大隐屏,前望三教峰,左则仙掌,右则天柱,面丹炉之石,枕铁象之岩,龙之形,虎之状,奇哉!东距仁智堂,西抵仙游馆,皆百举武松之青,竹之翠,草之绿也,寒猿唤晓……栖鸦催暮,紫霞漠漠,云飞白花,鸟放脆声。何况山之苍,水之碧,风又清,月又白,悄无人迹之地。以人间一年,比洞中一日,亦不为过。噫!真乐足矣,宜乎丹枢老者。”(50)时为九月。至十二月二十七日,白玉蟾率众弟子在武夷山冲佑观设立雷坛,先后数日上表雷部都司,自称“上清大洞宝录弟子五雷三司判官知北极驱邪院事。”
嘉定九年(1216年)正月,白玉蟾又上《法曹陈过谢恩奏事朱章》、《忏谢朱表》,乞行传度,内曰:“同发诚心,谨取今月某日,虔就武夷山升真玄化洞天,修设三界高真谢恩清醮几分,延奉上真,仰酬玄造,更祈景 ,及臣等身。”(52)其后,白玉蟾于武夷山驻云堂,为道众讲经宣道。他说:“瞥然于五浊恶世之顶,所视苦趣众生,生死死生,如蚁施磨,不忍为之鼻酸。于是胎其神于尘胞,范其形于色界,自襁褓以及丫冠不昧。夙昔常生修真养元之念,发猛勇心,辨精进力,易服毁形,问津于道家者流,以此可见其慈悯众生之美意。”(53)
同时,他还主持了重建武夷山止止庵的开工典礼。《武夷重建止止庵记》曰:“琼王官白玉蟾自广闽出,而至武夷,适有披楱诛茆之意,盖亦契卷詹美中之臆素。从而搜止止庵之地。辟几百年不践之苔,划三五里延蔓之草,于是得其地焉。岁在嘉定丙子之王春。”(54)
又据武荣桂隐诸葛琰言,“海琼先生人耶仙耶,世不得而知之也。丙子岁余于华阳道院有一笑之适,已而追从乎墨池笔冢间,凡三数月,莫能窥其际。今先生少憩无诸日,偕鹤林、紫元二真士,发挥玄关,朝夕问答,集以寄予,诵之终日,真奇书也。……近有携梦蟾图一卷惠予……淳熙间周益翁尝刻以遗临江简寿玉,石湖居士赋诗以纪灵,余得此图,始悟先生玉蟾之号似非偶然者。先生灵踪异迹在在声间,其于佛老秘典及人间所未见之书,靡不该贯,非自真人菩萨地位中来。”(55)于此可见早在孝宗淳熙年间,已有周益翁刻“梦蟾图”传世,这亦是白玉蟾当生于绍兴甲寅的一条傍证。
同年七月二十四日,白玉蟾作《谢仙师寄书词》曰:“玉蟾素志未回,初诚宿恪自嗟,蒲柳之质,几近桑榆之年,老颊犹红,如有神仙之分,嫩须再黑,始归道德之源。”“玉蟾三代感师恩,千年待真驭,说刀圭于癸酉(1213年)秋月之夕,尽坎离于乙亥(1215年)春雨之天,终身怀大宝于杳冥,永劫守玄珠于清静。”(56)
嘉定十年(1217年),传丹道雷法予留元长。留元长自记曰:“是年春遭遇真师海琼君姓白,讳玉蟾,或云海南人,疑其家于襄沔也。时又蓬发赤足,以入廛市。时又青巾野服,以游宫观。浮湛俗间,人莫识也。自云二十有一矣。三教之书,靡所不究。每与客语,觉其典故,若泉涌然,若当世饱学者未能也。真草篆隶,心匠妙明,琴棋书画,间或玩世,所与交者,尽时髦世彦,虽敬慕之者,不可得亲。随身无片纸,落笔满四方,踏遍江湖,名满天下,其从之如毛也。时人多见囊中曾不蓄铢铜粒黍以自备,或醉甚辄呼雷,或睡熟能飞章,或喜或怒,或笑或哭,状如不慧,或亦出言与休咎合观,其济世利人之念汲汲也。彻夜烧烛以坐,镇日拍拦以歌,晨亦不沐,昼亦不炊,经年置水火于无用,称其耳聩目眵,或对客以牙宣为辞,未审厥旨也,无酒亦醉,睡醒亦昏,诸方士夫刊其文碑,其言多矣。今多嗔少欢,与世甚相违,故慕之而针芥欤荷,相授以九鼎金铅砂汞之书,太乙刀圭火符金液之诀,紫霄啸命风霆之文。”(57)
同年九月,白玉蟾离开武夷去泉山,他致书彭耜曰:“玉蟾九月十四日自螺江沂潮而南,以十八日次泉山,不胜役役,幸形神少宁。又起三山故旧之思,尚须少盘桓,却作漳滨客也。”(58)
嘉定十一年(1218年),白玉蟾在庐山太平兴国宫,为弟子陈守默、陈如约、陈致和、张知常、詹继瑞讲道,并传以丹经。弟子们以“所得吾师《金丹捷经》一篇、《钩锁连环径》一卷及《庐山快活歌》一章,刊行于世,总而名之《传道集》。”(59)并应邀为太平兴国宫作记,内曰:“岁在嘉定戊寅清明,福州灵霍童 景洞天羽人白玉蟾,袂香趋敬九天御史台下。”
其后移足南昌西山,为道士罗适庵作《玉隆万寿宫会堂记》。(61)时逢朝廷遣使进香,力邀白玉蟾主醮。彭耜《海琼玉蟾先生事实》曰:“适降御香,建醮于玉隆宫,先生避之。使者督宫门力挽先生回,为国升座,观者如堵。又邀先生诣九宫山瑞庆宫主国醮,神龙见于天,具奏以闻,有旨召见,先生遁而去。”(62)
是年三月十五日,白玉蟾游寓江州太平兴国宫,作书彭耜,告之近况:“鄙人今春水陆二千余里,寻隐庐山,幸而四大轻爽,凡事亦随顺,但花晨月夕,杯酒炉香,颇为我南中诸友感怀也,而于老友又甚酸心,焉物外人,或凡或圣,不以荣辱为心,毁誊为念,惟木精石怪知其为如何人也。《大道歌》、仙系图,必刊板流广矣,喜甚喜甚,老友更加鞭为祷。兹不多及,珍重珍重。琼山老人白某谨书。”(63)同时飞书致留元长、周希清等,叮嘱众弟子八月相会于武夷。留元长曰:“吾师海琼君飞锡于康、庐之间,嘉定戊寅春有书,相期于武夷。”
此外,白玉蟾还至玉隆、武城。他说:“嘉定戊寅,琼山白玉蟾携剑过玉隆,访富川,经武城,双凫凌烟,一龙批月,憩武城之西,望大江之东,抚剑而长呼,顾天而长啸,环武城皆山也。”并着有《玉隆宫会仙阁记》,谓自己“道八桂,航三湘,浮沔江,历庐阜”,而至此“天下第一真仙之居。”(65)至中秋之夕,白玉蟾与众弟子相聚于武夷,并秘授彭耜、留元长以法统衣钵。他说。“向者天真遣狼牙猛吏雷部判官辛汉臣,授之先师陈翠虚,翠虚以授于我,今以付子,子宜秘之。”(66)
同年十月,又率众弟子上《传度谢恩表文》,乞请神霄玉清真王,传度授以雷部神职:“高上神霄玉清府雷霆令统五雷将兵提领雷霆都司鬼神公事臣玉蟾言,以今十五日,伏为上清太华丹景吏神霄玉府西台令行仙都风雷判官臣彭耜,上清大洞玄都三景法师太乙雷霆典者九灵飞步仙官签书诸司法院鬼神公事臣留元长”,其下尚有驱邪院判官林伯廉,神霄玉府右侍经潘常吉,周希清,五雷使院事胡士简,雷霆都司事罗致大,驱邪院右判官陈守默,黄录院事庄致柔等,皆奏准玉格,皈依神霄门下,“赖上真开忏谢之门,使至蠢有披陈之路。既与原已往之咎,复为弭未萌之灾。更味皈依,实负陶铸。夙缘契道,遇神霄五雷之书。凡质希仙,受太上九灵之旨。故得掌心握印,笔下飞符,役使风霆,区别人鬼,济生度死,辅正除邪。岂堕身于尘坌之间,敢飞步于魁罡之上。古来传授,今故奉行,内炼刀圭,外储功行,体天行化,佐国救民。恭惟高上神霄玉清真长王生大帝陛下,道大难名,德博而溥,群生父母,王界月师,端九旒于万气之先,御八极于太空之表,慈悲济世,方便度人。臣剡牍东台,侧员西府,讲分符破券之典,效插血饮丹之仪,誓领将吏,以立殊勋,全赖符图而阐大教,渊衷俯鉴,真荫替孚,愿清海岳之埃,而锁妖魔之洞,庶辟虚无之阃,再扬正一之风。”(67)这是一份极其重要的文件,它表明白玉蟾率众弟子皆正式皈依神霄门下,并一改金丹派南宗偏重自修性命的偏颇,在完善自我的基础上,体天行化,济世度人。
嘉定十二年(1219年)正月五日,白玉蟾派杨伯子递书函彭耜,告知天庭已正式予余神职,并嘱其刊雷经传世。他说:“今正旦于是申奏诸天祭飨诸神,已于当时忝受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门下纠录典者,签押雷霆都司鬼神公事,仍受上清驱役鬼神宝印印文纳上,至可收宜治靖也。今老者过自康、庐,若无所见闻,且莫发书,恐有浮沉,秋末冬初断可再会。《雷霆玉经》想已刊了,可施十本,以传江西之士。”
之后,白玉蟾离开武夷,又开始了长途的云游。他说:“己卯之春三月,适闽溪山已夏,草木犹春,琼山白玉蟾游于鼓山之下,饮于蛰仙之庵。前眺后啸,左瞻右盼,崇冈复岫,丰泉茂树,诸友皆贤哲,不减兰亭之集也。(69)随后“到江州,行兴国军,如岳阳,回豫章,过抚州,谒华盖山,下临江军,取道饶信而制东。以八月一日诣行在,复游绍兴,过庆元府,再归临安。十月十二日偶闲行,忽与肖潜庵遇,乃知了庵己化,如庵己归祥山,紫壶在蛰仙无恙。宁国屡相昭,更不往见。史揆任枢,各有夤缘,可以谒之。此兴甚懒,亦各休休。每日惟以大饮酣歌饯时光而已,他无所求,亦无所思,惟是吾鹤林,此吾爱子,远在二千里处。”“今所行之法尚更灵。在偶醉了,失身堕西湖水中,法印乌有矣,亦可发一大笑。欲往天台,临行呼潜庵授之,以此南望。”(70)此白玉蟾致彭耜书,作于十月二十日,大致可以了解这一年白氏的行踪。
嘉定十三年(1220年)夏七月,白玉蟾赴 阁皂山,应崇真宫冲妙大师朱季湘所求,作《阁皂山崇真宫昊天殿记》。(71)嘉定十四年(1221年)四月十四日,白玉蟾赴姑苏参加纯阳会,升座演讲吕祖生平事迹,以教谕道众信徒。他说:“皇宋嘉定十四年,秀 纪月清和天,湖山已还武林债,风月复结姑苏缘,姑苏其月十有四,四众共结纯阳会。纯阳真人此日生,漂滩旧有仙游记。我闻唐代吕纯阳,师是钟离字云房。亲传金液还丹诀,得道之时游荆襄。世人还识纯阳否,鹤颈龟腮身弊垢……要须会得纯阳心,始堪学得纯阳道。”(72)并作《纯阳会》长诗以咏其志。(73)
嘉定十五年(1222年)上元,白玉蟾应彭耜致书所请,自浙江而抵福州,为众弟子设坛演道。他说:“今日适上元,亟命建靖治,立玉堂,置玉匮司,仍置黄录所,自辰及申,文书成,告盟天地,植巨幡于门。命虚夷赵汝浍为高功,紫枢林时中为都讲,紫光林伯谦为监斋,芝房吴景安为侍经,玉灵邓道宁为侍香,玉华陈弥隆为侍灯,紫壶谢显道为直坛,紫琼赵收夫为看班,予(彭耜)摄行上清黄录使为总监。其以正月晦日补职,二月一日行事,四日成醮乃谢恩,五日祭雷,凡斋醮事用古式九朝科饮如常仪。”(74)其后,一一为众弟子解难答疑,开示玄机。
同年四年,白玉蟾到临安,“伏阙言天下事”,结果“沮不得达,因醉执逮京兆尹,一宿乃释。”(75)时有臣僚奏他以左道惑众,被逐出京师。《全闽诗话》引彭耜《白玉蟾传》亦云:壬午孟夏,“伏阙言天下事,阻不得达。”(76)十月至临江军之江月亭,饮酣袖出一诗,与诸从游。“未及展玩,已跃身江流中,诸从游疾呼援 ,先生出水面摇手止之,皆谓已水解矣。是月又见于融州老君洞。由是度桂岭,返三山,复归于罗浮。”绍定己丑(1229年)冬,或传先生解化于盱江。“先生尝有诗云:待我年当三十六,青云白鹤是归期。以岁计之,似若相符,逾年人皆见于陇、蜀,又未尝死,竟莫知所终。考耜为玉蟾弟子,所纪当实,蟾生绍兴甲寅,至绍定己丑,计九十六岁。云三十六岁者,除去一甲子也。”(77)
通过对白玉蟾生平事迹的基本梳理,可以看出他的确超常不凡。正是由于他毕生不懈的努力,使得南宗及神霄派均光大于世。对金丹派南宗一派而言,白玉蟾是将南宗丹法及法派宏扬于世的关键人物。诚如其后学王庆升所说:“七返九还,金液炼形者是也。一时媾精,一日结胎,十月脱胎,三年无阴,是谓纯阳之仙。六年绝粒,鼻无喘息,名曰至真,白玉其骨,黄金其筋,履蹈虚空,洞贯金石,此修仙之极致也。自老子,黄帝而下,凡飞腾变化之俦,皆修此耳。故老子作《道德经》,以诏后世;黄帝着《阴符经》,以彰厥旨;真人魏伯阳因之,作《周易参同契》,以极其底蕴。正阳钟离权因之,作《玄房三十九章》,以祛似是之惑;纯阳吕岩缘之,作《沁园春》、《霜天晓角》及《窑头脱空》等歌,以广其意;华阳施肩吾修之,作《会真记》,以诱进学之事,虽皆发明道要,显示机缄,然而火候法度,温养指归,并不曾说破。天台怡真先生谪自紫阳真人,宿德不渝,感西华夫人发枢纽,而授之以口诀,道成授杏林石泰以《悟真篇》。杏林道成,授紫贤薛道光以《还元篇》。紫贤道成,授泥丸真人以《复命篇》。泥丸道成,授紫清真人白玉蟾以《翠虚篇》。厥后之闻道者,紫清之徒也。
就神霄一派来说,白玉蟾是将雷法理论化、流派教团化的重要宗师。他文才赡富,著述甚多,除诗文集《上清集》、《武夷集》、《玉隆集》等及其徒众编的《静余玄间》、《白真人文集》、《海琼白真人语录》、《海琼传道集》、《金华冲碧丹经秘旨》外,还有许多雷法符录方面的著述。最为重要者有《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集注》、《玄珠歌注》、《道法九要》、《坐炼工夫》等,以及所传《先天雷晶隐书》、《高上景霄三五混合都天大雷琅书》、《洞玄玉枢雷霆大法》、《神霄十字天经》,均为神霄派的重要文献。因此,在不少的雷法中,均将白玉蟾列为传法祖师,这是神霄派对他所作贡献的肯定。
总结以上所述,白玉蟾须应时代的潮流与社会的需要,大力倡导不同教派、不同思想的对话与交流,促进了道教的内丹、外丹、符咒、雷法乃至与儒学、理学、佛学、禅法、密法、瑜伽等的相互交流,从而在更加广泛的思想文化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他编撰了大量的著作,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道教的哲学、思想、文化、文学、历史、道法、科仪等各个领域。仅就对神霄派的贡献而言,他不仅在组织上完善了神霄派的传承体系,更为重要的他将内丹学与雷法有机的结合,并广泛系统详实的论述了道教雷法的渊源、历史、理论、方法及其社会功用,从而极大地完善和丰富了道教的这门绝学。同时,也改变了南宗传统上的只重个人修为的小乘偏见,力主走向社会,运用雷法、丹道的咸力,济民救世。这样的结果一是使道教一贯秘传的丹法得以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传播,一是使雷法符咒之术得以合理化系统化,内丹与雷法相互靠拢,互相融合,这是道教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变革,是白玉蟾对道教发展作出的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