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角落里的弹棉声
“噔噔嘭,噔噔嘭……”相信很多年纪稍长一些的人都会对这个韵律声特别熟悉,在记忆的深处,曾经走街串巷弹棉花工匠们伴随着弹花槌拨动弹弓丝弦的声音,是年长者童年里不可或缺的元素。如今,人们家里所盖的被子也都为蚕丝被、鸭绒被等居多,那曾经熟悉的吆喝声仿佛已离耳边越来越远而消失不再。不过,在城市的一些角落里,还有着一些小作坊在经营着弹棉花的行当,徐晓兵的小店就是其中的一家。
记者在上塘沿江路一家拥有两间店面的商铺里,看到徐晓兵夫妇正赶着做棉被。今年38岁的徐晓兵从11岁就开始弹棉花,已有27个年头。而他家弹棉花的手艺传到他已经有四代了。一家四代人的经历也共同见证了各个时期弹棉花的不同景况跟历史背景。
前辈的创业史
徐晓兵的曾祖父徐余实是靠串蓑衣连带弹棉花为生。夏季时分走出家门为别人串蓑衣,到了秋冬季节,正值弹棉花的旺季,他就在永嘉乃至温州地区走街串户。到了他爷爷这一辈刚好是“永嘉弹棉郞,背起花弓走四方······”时期,走南闯北,在全国各地搞起副业。
曾同行的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陈久道介绍,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永嘉的弹棉郎有带徒弟拼伙计、兄带弟、夫带妻外出江西、湖南、新疆等省地流动赚钞票。当时的农村还是集体生产队,如果劳动力要是外出搞副业叫外流人员,每月要交累计30-50元不等,为的是增加生产队的副业收入。于是外出弹棉得先征得当时生产小队同意,再到大队、公社等部门办理外出弹棉手续。不过当时生产劳动力紧缺,很难有人可以拿到正规的手续。于是有人用肥皂弄假证偷偷溜出去。
徐晓兵的父亲徐三川也是其中一员,幸运的是他不像多数人被发现给遣送回家,而是在新疆呆了下来。那时弹棉的“老司”分两类,一类是交际手段好的、技术高的都去供销社或公司里,联系加工棉胎,虽然价格比私人要低些,但供货量大;另一种就是专门给老百姓加工弹棉胎。徐晓兵的父亲到了新疆就顺利进入了“伊利地区棉麻公司”成为生产棉被门市部负责人,当地所有的棉被都由他加工。这份好差事可是徐三川“赌”过来的。当时当地的弹棉郎提出谁弹的棉花好就由谁来负责,评判的标准是棉胎能撑起200斤石头的重量。聪明的徐三川在牵纱的时候把整个棉被弄得密密麻麻,且纱的条数也比正常加工时多出了几倍。因此弹出来的棉胎就形成了稳稳的一张“网”,牢牢的撑起了石头,赢得了“美差”。靠着这份“美差”,徐三川赚足了金帛,回乡后徐三川成为当时枫林镇最早盖起四层楼的8户人家之一。
创新传统行当
徐三川3岁时,父亲去世。11岁的他就不得不跟着别人出去弹棉花,当时的工钱就是一套衣服加三餐,小小年纪就尝到生活的艰辛。
徐晓兵则说是自己不是读书的料,看到弹棉花还可以有收入,便欣然出去闯天下了。同样的11岁,同样的走南闯北,同样的小小的肩膀就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弹棉、磨盘、牵纱等各个工序全部被徐晓兵掌握。徐晓兵说以前很多人拿着老的棉被过来翻新,由于老棉被又旧又破又实,得先用铲头一点点的把棉花打散打蓬松,这样才能弹得起来。冬天天气寒冷,手指常被铲头铲出血。不过这只是众多心酸中最不值得一提的一幕。之后徐晓兵也做过许多其他的行业,跑过很多地方。直到14年前与妻子结婚之后,徐晓兵觉得要安定下来,安安分分的干一份事业,便又开始了弹棉花的老本行。并于8年前搬到了上塘沿江路一带,从此就在这扎根。前几年,上塘也有好几家弹棉花的店面,最多的时候达到16、17家,如今能让大家依然记得的也许就是他家了。
当记者来到他家的店铺时,只见两间店面的门口摆满了已经弹好的棉花,上面写着户主的姓名、价钱、条数等。有的一家居然一次性弹11条新棉被。在以往的印象中,觉得冬天到了才是弹棉的旺季,但徐晓兵称现在一年365天,天天是旺季。每天6:30徐晓兵与妻子已经开工,一直忙到晚上十一、二点才停工。比起以往棉被以旧翻新,现在直接弹新棉被的人更多。2000年的时候,丝棉被、太空被盛行,因此来徐晓兵店里大多是加工垫被。2006年开始棉被重新占据“舞台”,徐晓兵说如今的棉被可以称之为“棉胎太空被”,一床2.2米*2.4米的棉被,徐晓兵可以把它做成只有2斤重。这跟徐晓兵采用的棉花以及引进的机器有关。
徐晓兵称,棉花的好坏分五等,第一次开花的棉花质量一般,第二、三次开花的棉花质量最好:软、长、轻,而第四五次的棉花都是用人工掰开的,也属于下乘。他家的棉花都是用最好的新疆棉,一条10斤重的棉胎里没有掺进任何其他的杂质。也正是因为徐晓兵的诚信经营、经济实惠、过硬的手艺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肯定与厚爱。如今要想到徐晓兵店里定制棉胎,至少要提前3个星期。原先是裁缝出身的妻子还给棉胎加了被套,在店面的二楼是一匹匹整齐的棉布料,有适合儿童的卡通图案,也有单色的纯棉布料。经过棉布套的包装,一条条棉被看上去就跟市场上卖的蚕丝被一样,而这在永嘉地区是首创的。
在徐晓兵的店里还放置了原先老一辈留下来的弹棉工具,棉花弓、弹花槌、背杆竹、磨盘等。热心的徐晓兵还给记者一一演示了一番。在传统的手艺下,徐晓兵一天只能弹1条棉被。如今引进机器的他与妻子一天可以做20条棉被。他高兴第告诉记者,现在店里看到的机器已经是第四代,这台机器花了徐晓兵8万元,可以根据要求制成现在流行的2.4米宽,这大大满足了各方顾客的需求,并在制成的过程中主动剔除不好的棉花,使出来的产品质量得到了保证。另外店面里排气管的设置让人们看到的不是印象中棉絮满天飞,而是直接排到了地底下作为肥料分解掉。他还兴奋的告诉记者,他更是引进了电脑印花,可以在棉被上绣上各色图案、字迹或数字年份等。
徐晓兵称所有的一切都是现代化的设备,提高了质量也提高了产量,并在传统中创新,跟着时代的潮流走,才能为自己创造一片新的天地而不被淘汰。但徐晓兵并不满足现状,他正在努力寻找更加宽敞的店面,准备引进军用棉被制作机器。这一切他称都是因为看到弹棉花市场的大好前景。(记者 柳苗苗/文 陈胜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