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月儿明啊,爷爷为我打月饼呀,饼圆圆甜又香啊,一块月饼一片情啊……”一到中秋时节,我的耳旁总会响起这首一年级学习的儿歌,眼前总会浮现小时候过中秋佳节的情景,一丝丝甜蜜还有不可名状的伤感顷刻间会涌上心头。
我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北部湾雷州半岛的农村,和很多同龄人一样,儿时的记忆里填满了“饥肠辘辘”的感受,因此,幼小的我们兄弟姐妹几个立秋一过,便眼巴巴的等待着中秋节的来临,因为我们知道,在一年的贫穷而拮据的光景中,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隆重节日了。虽然家贫如洗的的我不能像其他家孩子那样尽情的享受着节日的欢乐,但也算是孩提时一个好日子!因为我们家乡流行一种赏月游戏——浮针。在灿烂的月光下,用饭碗盛满清水,等月亮升到正空时,把缝衣针轻放在水面,然后仔细看看倒影,如果像竹叶,意味着人生运程非常好;如果像虫子,说明运气不算太好。这是乡亲们过中秋最感兴趣的一种活动。无论老少,都热衷于浮针。特别是女孩子,最喜欢在浮针时看到缝衣针的倒影是竹叶,她们对未来的生活就有了美好的憧憬。
夜幕悄悄降临,一阵雾霭升起,给宁静的乡村披上一层朦胧的薄纱。因为有些雾气,月光不算亮,但是大家的心情都很好。我们用水桶盛好半桶水,不能放在地里,放在凳子上或者屋顶,摆好月饼飞,然后飞也似的出门去了。走过屋后,向西边拐弯,有一片面积很大的空地,这是曾经承载着我们欢乐的地方。村里那些性急的小伙伴们早就到了,空旷的谷场里,月光如水,我们就在这儿奔跑,捉迷藏,那欢乐的笑声,给僻静的乡村带来点活力。
月色渐浓,一番的欢乐之后,我们小孩子就回家睡。时间也差不多快12点了,妈妈把我们叫醒,呼大家便拿起针碗,呼唤满月之力。姜还是老的辣,妈妈不慌不慢地把针放入水中,针很悠然地浮了起来,在水面飘啊飘,就是不沉。众人也纷纷拿起针出来玩,结果发现,怎么放怎么沉。小小的针在自己手上显得是那么沉……半个钟头过去了,还没有成功浮起过第二根针。经过努力,姐姐终于浮起第二针。我心里痒痒的,羡慕极了。最后还是在妈妈老江湖的带领下,才成功浮起了第二根。若不是亲身体验,还真不晓得这里面还有这么大学问。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屋后那块空地已建房子了,可月亮还是一如当年般圆润晶亮,而月光下玩耍的孩子,却在一茬茬的变化。望着眼前仍然在欢呼雀跃的儿子,我知道尽管自己童年已逝,往事不再,但是儿时的中秋节却依然历历在目,永远停留在记忆的最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