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在地铁里干了30年的老司机,49岁,看上却去比同龄人苍老许多,工友们开玩笑说:“看看田师傅有多老,就知道我们地铁司机有多苦啦。”
“别人都说,你们说话怎么跟吵架似的?”田师傅说,“这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在嘈杂的环境里大声讲话了。”由于工作环境影响,地铁司机们的听力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休息的空当里,田师傅给老同学打电话,老埋怨听不清楚,但当记者接过电话时却听得一清二楚……田师傅告诉记者,在家看电视他把声音开到最小,因为自己只要听见大一点的声响,就会心里发慌,很难受。
为了安全起见,地铁公司给司机规定了许多规范动作。比如在驶离站台时,必须右手食指指向出站灯,确认是绿灯后口喊“出站绿灯”,再开动地铁。田师傅是一个负责的司机,每站都是这样做的。这样,环线一共18个站,每跑一圈手指18次出站绿灯,按照每天跑8圈,每年工作300天,30年下来,田师傅至少手指了1296000次出站绿灯。田师傅告诉记者,在马路上看见红绿灯,自己都会情不自禁地指一下,嘴里念叨“出站绿灯”。
这样的现象在汪师傅听来哭笑不得。1986年,汪师傅从地铁技术学校一毕业就来到地铁工作了,这是他工作的第20个年头。汪师傅的小儿子刚上初一,刚刚考的公共英语一级口语还拿了优秀。儿子这么懂事,汪师傅心里自然欢喜。即便如此,他也承认自己动手打过孩子,“有时下班回家了,心里就憋着一股无名火……”
田师傅和汪师傅是地铁司机里的两个典型的例子,特殊的工作环境让我们不能不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担忧。
广州市研究局投资处的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今年上半年,地铁的客运量累计3.2亿人次。而且,地铁司机工作的环境是相当特殊的,他们每天都要在阴暗的地洞里驾驶现代交通工具,相比其他类似工作更容易面临工作压力和倦怠情绪,而且,地铁司机的每一个动作关乎的是上千人的性命……
在阴暗条件下工作容易形成“禁闭性反应”
“工作的时候只能看到线路和路灯,都分不清白天晚上了”。
“长期见不着阳光,上一天班一照镜子,脸上都是菜色”。
这是记者采访时听到的。目前,广州1号线、2号线都设在地下,绕着环线开地铁一圈需要40多分钟,按照每站停两分钟计算,环线一共18站,如此一来,地铁司机95%左右的时间是在昏黄的地洞里独自度过。发着幽幽黄光的照明灯和信号灯,洞壁上盘根错节的电线,还有下面的铁轨,是洞里所能见到的一切。有司机自嘲说:没有光合作用,这么多年也不见长!众多心理专家一致认为,在阴暗条件下工作容易形成“禁闭性反应”,表现为:一方面比一般人更容易压抑和郁闷,脾气大、性子急,说话和做事“心急火燎”,另一方面是对外界事物失去了兴趣,情绪低落、缺乏激情。“类似情况在军队、监狱中时有发生”。
普通人上班“朝九晚五”,地铁司机的工作性质却是“阴阳颠倒”。在地铁办公室,记者看到一张大表,这是从2005年4月22日开始实施的工作时间表。为了工作量和工作时间的公平,环线所有司机被分成若干车队,以车队为单位实行倒班制度。按照表上的信息显示,一个周期是96天,这也就是说,96天之内,每位师傅上、下班的时间都不固定。
“他们的职业懈怠比别人来得早。”高级心理保健师成熙解释道。一般3到5年人们对普通工作都会产生懈怠,而地铁司机这样的工作岗位通常一两年就要面临这个问题。职业心理咨询师智然表示,人总是习惯于一种习惯,不确定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容易让人觉得没有归属感,就好像开车却没有车闸,行为和情绪常常陷入一种无序和失控的状态,长此以往,将产生易怒动荡的情绪。而无论易怒强弱,其性质是一样的,那就是打破人的心理健康防线。
连做梦都梦见刹不住车,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易怒
采访期间,记者发现一个规律,工友见面时不问别的,先问上班还是下班,如果是下班的人就会略带点炫耀似的大声说:“家走喽!”地铁司机的工作压力很大,每天七八个小时精神高度紧张。为了保证行车安全和准点,公司规定,地铁进站误差不能早于或晚于标准时间一分钟,如果有特殊原因,比如高峰期,允许适当迟到,但无论如何决不能提前进站。为此,在地铁快要进站的时候,师傅们必须在黑乎乎的地洞里提前看好时间,确保准点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