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在从事农业与大自然的斗争中,首先密切注意的就是季节的演变规律。
我国大部分的地区处于温带,对季节的划分是非常早的,比如,在距今3000多年的殷代甲骨文字之中,已有“季”、“春”、“秋”等字样了;在《尚书·尧典》一书中,也已经明确按照天文的情况、鸟兽皮毛情况、人类农事活动等,分别订出了四季。在这之后的古书之中,通常是根据立春、立夏、立秋与立冬各自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期。
国外在划分四季中也有各种不同的说法,现在最流行的就是天文划分法,就是春分到夏至是春季;夏至到秋分是夏季;秋分到冬至是秋冬;冬至到春分是冬季,这和我国古书的分法,几乎只差1个半月。
把1年平均分为四等分来划分四个季节,虽然简单好记,但是地球上各地农作物的生长与季节的来临早晚,显然是不可能那样的整齐与同时期出现的。而且地球的表面还不均匀地分布着海洋、陆地、山脉、沙漠,所以用上面所述的各类说法来划分各地季节的来临,一定是不确切的。为了弥补以上的缺点并符合实际的情况,在近代,我国的气候学家提出按候温(5天的平均温度)为标准,并且兼顾了各地某些可以反映季节来临的植物或者动物的生长与活动规律来划分四季。我国目前就是根据此方法区分各地候温来作为分季的标准。这也就是:当上半年的候温达到了10℃以上时,作为春季的开始;当候温达到了22 ℃以上时,也就是夏季的开始了;当夏季的候温下降到22℃的时候,就算秋季开始了;当候温下降到10℃以下时,也就是冬季开始了。
近几年来气象学家又按大范围天气形势的调整并且结合了当地的具体天气、温度的突然变化来划分四季,这叫做“自然天气季节”。这一种划分四季的方法要比单纯用候温为标准来划分四季前进了一步,也比较符合实际情况。所以,也就更加科学、更为合理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