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边塞
西汉与匈奴南北对峙,互相抗衡,汉朝为防御匈奴南犯,建筑防边的长城,当时称为边塞,简称塞,或称障塞。沿边塞修筑障、城、亭、燧,是驻军防戍的军事建筑。
河套地区的障塞 秦亡,楚汉相争(见楚汉战争),匈奴南下,占据河南地,“与中国界于故塞”,“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与汉关故河南塞,至朝那(今甘肃固原东南古城)、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所谓故塞、河南塞,即指战国秦昭襄王所筑陇西、北地上郡长城的边塞,其故迹西起今甘肃岷县西,东北达内蒙古托克托西南黄河侧畔。汉元年(前206)定三秦,次年略取陇西,“缮治河上塞”,当是陇西郡西境濒河一段边塞,自此以东,汉与匈奴以战国昭襄王时故塞为界,历经惠帝、高后、文帝、景帝及武帝初期,是守御匈奴的北部防线,文帝时经常遣吏发卒以治,守塞之卒,一岁而更,并徙民于塞下,以为屯戍。
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车骑将军卫青率军击走楼烦、白羊王,“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而为固”。卫青重缮的边塞,即秦蒙恬北逐匈奴,“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的长城,濒临黄河南岸。从此,其南的故塞已完成其历史使命,终于废弃。
秦代因循战国赵所修筑的阴山南北长城,在汉代仍是防御匈奴南入河套地区的边塞。汉宣帝甘露二年(前52),匈奴“呼韩邪单于款五原塞”;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中郎将蔺苞、副校尉戴级“多赍珍宝至云中塞下,招诱呼韩邪单于诸子”,五原塞、云中塞即南段边塞的组成部分。南段边塞沿乌拉山下及阴山东段大青山南坂。甘露三年,长乐卫尉、高昌侯董忠和车骑都尉韩昌,送单于出朔方鸡鹿塞,鸡鹿塞(今内蒙古磴口西北哈隆格乃峡谷口)即北段边塞的组成部分。北段边塞傍阴山西段狼山。
武帝修筑“外城” 元狩四年(前119),大将军卫青与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军北击匈奴,匈奴退于漠北,漠南无王庭。汉武帝为阻止匈奴南入阴山内外的富饶垦区和草原,于太初三年(前102)夏,在阴山北、大漠南修筑长城,使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经石门障(今内蒙古包头北前口子古城),筑光禄(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明暗乡小召门梁故址,城临边塞,史称“光禄塞”)、支就、头曼、河、宿虏(疑是今内蒙古潮格旗乌力吉西北朝鲁库伦城遗址)诸城,直至庐朐(今阿尔泰山南麓某地),即指此长城,史称“外城”,因在阴山边塞之外,故名。这条长城面临匈奴前锋,处于大漠南北交通要道,为加强防御,采用并列二道,南接阴山北麓长城,蜿蜒于大青山之北蒙古高原上,北长城直至阿尔泰山脉中,南长城转向西行,延伸至甘肃额济纳旗。这年秋,匈奴复南犯,入定襄、云中,撤还时即破坏了徐自为所筑诸亭、障,所以这条边塞只存在了半年。直至汉末,汉朝北部仍以阴山山脉边塞为防线。
河套东部和辽东边塞 汉初河套以东边塞,仍以秦长城为限,“胡人数处转牧行猎于塞下,或当燕代”,此即秦代修筑长城的边塞,其遗迹即今逶迤于内蒙古商都县北、化德县南和河北康保县南“成吉思汗长城”,围场县北线长城及赤峰市英金河北长城。至于辽东,则悉仍战国燕长城之旧。汉兴,“复修辽东故塞,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