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g Jinglongguanzhong
唐景龙观钟
Bell of the Jinglong Taoist Temple of the Tang Dynasty中国古代名钟。铸造于唐景云二年,又名景云钟。原悬挂于唐长安城内的景龙观钟楼上。现藏陕西省博物馆。
钟高247厘米,腹围486厘米,口径 165厘米,重约6吨。钟形上锐下侈,口为六角弧形。钟纽为“蒲牢”形,钟身周围铸有纹饰,纹饰自上而下分为 3层,每层用蔓草纹带分为6格,共18格。格内分别铸有飞天、翔鹤、走狮、腾龙、朱雀、独角独腿牛等,四角各有 4朵祥云,显得生动别致。钟身正面有铭文一段,18行,每行17字,空格14字,共 292字,唐睿宗李旦撰文并书写。文为骈体,内容是宣扬道教教义,阐述景龙观的来历、钟的制作经过以及对钟的赞扬。字体为稍参篆隶的楷书。唐睿宗的书迹不多见,故此铭为研究书法史者所珍视。
钟用铜锡合金铸成。铸造时分为 5段,共26块铸模,现在仍可看到铸模痕迹。铸工技巧娴熟,雕工精致,钟声清晰洪亮,音质优美,显示了唐代冶铸技术的高超水平。
Song Xuanhe fanggu tongqi
宋宣和仿古铜器
Archaistic Bronzes of the Xuanhe Reign
of the Song Dynasty
中国青铜器最早仿制始于北宋,仿制是表示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仰慕,与后世蓄意作伪有严格区别。宋皇□以后,商周□器出土渐多,士大夫深感《三礼图》中的图描绘失实,故自徽宗时起,铸礼器一依古制。当时仿制的铜礼器有钟、 鼎、簋、□、尊、□、壶、方□、豆、洗等类,留传至今者以乐器为多。宋徽宗时铸造的大晟编钟,形制取法于当时出土的春秋晚期宋公戍钟。今遗存的有“大晟黄钟清”、“大晟·蕤宾”、“大晟·姑射中声”、“大晟·南吕中声”等器。另有太和编钟,遗存有“太和·黄钟清”、“太和·太蔟清”、“太和·夹钟清”、“太和·夷则”、“太和·无射”等器,均为宋代所铸。这些编钟的仿制颇为成功,但因为是刻意模仿,纹饰颇有凝滞感,缺乏生气。
Lingtai Chunqiu Tiejian
灵台春秋铁剑
Iron Sword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from Lingtai
甘肃灵台县景家庄春秋早期秦墓中出土的铜柄铁剑。
柄格相连,皆用青铜铸成,两面有对称纹饰,柄中部有长形镂孔4个,柄长8.5厘米,格长4厘米,厚0.4厘米。剑叶铁质,残长 9厘米,宽3厘米,厚0.3厘米,通长37厘米,焊接于铜格上。从铁锈上可清楚看出葬时曾用丝织物包裹。铁剑叶锈蚀。这是中国迄今发掘出土的最早人工冶铁制品。
Yanxiadu tiebingqi
燕下都铁兵器
Iron Weapons from the Lower Capital of theYan State
中国燕下都遗址出土的战国中、晚期铁器。数量较多。1965年发掘的44号墓,是一座从葬坑,出土的铁兵器具有代表性,计有剑、矛、戟、刀、匕首共 5种51件。
这批武士生前使用过的兵器,在从葬时未回收,表明铁兵器在公元前 3世纪中叶已普遍使用。其中长柄的格斗兵器主要是矛和戟。戟12件,保存完整,形制先进。剑15件,完整或基本完整的共 8件,形制无显著区别,长73.2~100.4厘米不等。12号剑最长,长100.4厘米;59号剑除锋略残外,保存最佳,长99.5厘米,青铜质剑首作□叭形,剑格为四棱形,首径4.2厘米,格宽5.5厘米。
经鉴定的 5件兵器表明,是块炼法制成的纯铁或钢制品。
当时块炼法已流行,用此法得到的海绵铁,经过增碳制作,做出高碳钢的剑、戟等兵器,再经过当时已广泛使用的淬火技术,使这些兵器刃部更加坚硬锋利。它们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淬火兵器,为中国古代冶金史提供了用块炼渗碳钢经过反复锻打、折叠以提高性能的最早证据。
Mancheng Hanmu tiebingqi
满城汉墓铁兵器
Iron Weapons from a Han Tomb at Mancheng中国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墓中出土的随葬铁兵器。
共 14 种 490件。计有剑、杖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