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沉淀几千年巍巍中华文明的见证,石器、瓷器、铜器、货币、漆器、金器、银器、珠宝玉器、文房四宝、书画、篆刻等等,都是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技价值和纪念价值的文物。文物收藏,乃是人们一种怀旧、博物甚至投资增值的心理表现。国家的繁荣昌盛,激活了不断壮大的收藏群体,催生了日益兴盛的文物收藏行业。那么,我区的民间文物收藏处于什么样的状况呢。
收藏市场:生机盎然,良莠不齐
我区民间文物收藏的群体由几个层次构成:收藏家、收藏爱好者和收藏投机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区民间文物收藏获得迅猛的发展,从专家学者到企业家、商人,从退休干部到工人、农民,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投身于文物收藏,有的是继承家族遗产,有的是兴趣爱好使然,有的是用于财富投资。民间文物藏品品种丰富,上溯石器时代,下至近现代,不乏珍品。还涌现出一批在区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收藏家。
据广西文物收藏家协会的专家介绍,民间文物收藏的热潮盘活了我区的收藏市场。我区已经开设了多处合法经营的文物市场。广西文物商店是我区文物流通市场的重要桥头堡,这里集中了来自全区收藏家、收藏爱好者的精品,是全区文物买进、卖出的主要平台。此外,全区各地建立了收藏协会以及各种古玩协会,这些民间组织为藏友提供信息互通、文物鉴定、对外交流咨询、培训等服务。
我区作为一个西部省区,相比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省市成熟的收藏业,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收藏群体小,购买力弱;各层次人群参与不全面,藏品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信息流通不通畅、快速;全社会的收藏氛围不足,文化消费水平不高,民间文物收藏总体发展滞后、不均衡。
虽然南宁、柳州、桂林等地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古玩市场,逢双休日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但行家指出,这些古玩市场流通的几乎都是仿古制品,适合百姓大众出手较轻的消费习惯和休闲娱乐的喜好,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物市场。根据我国文物法规规定,文物市场要国家管理,拍卖活动由文物部门进行,经营活动必须专营。
一个健康有序的民间文物收藏市场,收藏者必须对文物藏品的属性和特性有认识和研究,了解文物市场的流通规律,愿意参与业界的交流与文物流通,知晓在政策法规范围内操作合法的文物买进卖出方式。收藏家对藏品有所选择,拥有较高品位的藏品,具有相当的文物鉴定水平,并热心于推进收藏业的良性发展。即将成立的广西收藏协会将降低门槛,广泛邀集各界收藏群体,共同建设和开发好广西的文物收藏市场。
收藏境道:不为利来,不为利往
文物是国家遗产,必须坚持“保护为主”的方针,国家保护和社会保护并存并重。我区民间文物收藏群体中的有识之士一直致力于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宣传文物保护,促进社会大众对文物价值的认识,推动公民文化素养的提高。
许多收藏者向社会奉献了珍藏多年的个人私玩,向博物馆无偿捐赠藏品。令人难忘的是,1991年,红七军老战士、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部队政委莫文骅将军将自己收藏40多年的30件古字画、古陶瓷,捐赠给自治区博物馆。1994年,香港爱国人士、广东收藏家协会主席邓禹向自治区博物馆捐赠128件陶器、瓷器文物,其中的唐三彩七星杯盘、宋代影青瓷、磁州窑白釉酱花碗、宋元明时期的龙泉窑青瓷、辽代绿釉罐等均为稀世珍品。南宁、柳州、桂林等各市县博物馆的馆藏文物,都离不开收藏者的无私支持和奉献。
收藏者用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力量展示了较为完整的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该展弥补建国后自治区级民间文物收藏对外展览的空白,藏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市场价值,在区内外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在此成功基础上,《广西民间收藏历代钱币大展》展出了历朝各类钱币10000余枚。
一些民间文物收藏组织还自发开展活动,带着藏品、宣传品走进社区,走进学校。桂林市钱币协会的同志多次在桂林的高校举办古钱币知识讲座,收藏家通过展示实物、播放宣传片,与师生交流收藏心得,讲解藏品知识,传授分辨真品与赝品,师生反响热烈。收藏家表示希望用这种贴近社会的形式,让大家了解收藏文物的真正价值不是用于炒作抬高价钱,而是尊重文物所代表的文化体系,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同时更希望通过面对面的宣传,让越来越多的人力所能及地加入到收藏的队伍中。
文物收藏的良好态势,由国有文博机构、民间收藏组织以及社会私人收藏这样金字塔形的稳定结构来共同推进的,所以,民间文物收藏在文物保护中承担不可懈怠的责任,在市场引导下,一个愈加规范、生机活跃的民间文物收藏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营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