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万个家庭的故事被张丁细心地保管着。他花了4年时间为它们寻找一个归宿。
张丁不断在自己的人生地图上标注出一个又一个的点,他以为那会成为这些故事的家。但他一次次失败了。前不久,这些被书写在4万多封民间家书上的故事,以及张丁被消磨了的梦想,终于在中国人民大学一间十来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安了家。
第一批挑选出来的家书将于60周年国庆前夕正式入驻人民大学博物馆。这个日期已被一再延后。办公室的实际工作人员仅有两人,而几乎每天,张丁和他的助手都会收到用特快专递寄来、或是持有者坐着飞机火车送来的家书、账本、票据……那是属于他们家庭和家族的故事,属于时代的故事。
耄耋老者不远千里送来家书
1998年,美国一个叫安德鲁·卡洛尔的历史学者,开始在全美范围内展开征集战时书信的活动。征集书中,卡洛尔这样写道:“这些战时书信能帮助美国记住那些曾经或正在为国家而战的人。这些亲历战争的士兵们的私人信件,无论情书、家书、遗书或是其他,能够从最独特的视角再现战争。”
不到3年时间,卡洛尔征集到了4万多封战时书信。2001年,《战争家书》在美国出版,此后长期盘桓《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卡洛尔和他的畅销书,在2004年年底通过电波介绍到中国。那天,下班开车回家的张丁恰好从广播里听到了这个故事。学生时代受到的启蒙再次被点燃,身为历史学硕士的张丁深知民间叙事的重要性。
“精英导向、制度范式的政治史,从20世纪初开始就屡遭非议和挑战。”他会略带学究气地抬出着名历史学家布罗代尔的观点。在他眼里,民间家书的价值远大于受人追捧的《曾国藩家书》。
张丁在中央电视台摸爬滚打十余年,并担任经济频道《艺术品投资》栏目编导。2001年,他在一次脱产培训中接触到一个新词儿:文化产业。
卡洛尔的故事,让张丁看到了一种在中国加以复制的可能性。
2005年年初,他和3个好友在一家街边小饭馆里,一边用酒驱散着寒意,一边拍板决定好好干一番。“人们终将要关心自己的精神世界”是4个人一致的信心所在。文化产业便是他们选中的最适合的途径。
他们决心在中国尝试开辟出一条用市场力量来运作民间公益文化事业的路子。
按照设想,向社会征集民间家书是第一步,做出一定影响后,项目应能吸引来风险投资和来自民间的融资。接下来的任务则是,精选可读性强的家书结集出版一套图书、创立一个关于家书的网站以形成互动,并做一档关于家书背后感人故事的电视系列节目。
“这些都是能够赢利的。”雄心勃勃的蓝图设计者坚信。
以项目养项目的终极目标,则是创办中国家书博物馆,使家书的征集、收藏、展览正规化,以及创办中国家书文化研究中心,从历史、书法等各方面对家书进行立体研究。
2005年4月10日,“抢救民间家书”项目正式启动。彼时的张丁手头颇有些人脉。他拜访了季羡林,又得到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机构名义上的支持。最后定稿的《抢救民间家书倡议书》上,有季羡林、费孝通为首的46位文化名人的签名。
看上去一切都顺风顺水,项目一炮打响。甚至有耄耋之年的老者坐着火车,不远千里送来一个家族从明清两代直至民国时期一直保存的家书。
家书蕴涵的内容超过了预期。
有个吴佩孚的小文书,在给家里的信上不断提及自己的上司。他笔下的军阀,绝不是脸谱化的恶霸,相反,倒有人情味儿、有智慧,还有“非常强的自我道德约束”。
还有个“文革”结束后在北京郊区当小队会计的,给家里写的信,串起来就是一部乡村经济改革史。
鸿雁传书的名单上,还有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位女教授陈衡哲和她的丈夫、曾任孙中山南京总统府秘书的任鸿隽。
甚至不用看得那么深。泛黄宣纸上的方块字,在写到父兄时就大一些,最后落款处自己的名字又小一圈,传统文化中的孝悌观就这样在细微处尽显。
家书的价值已经明摆着,项目想是不愁嫁了。如果能进一步筹措到资金,设想之初的“市场化”运作马上就能展开。
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的核心成员一个个踌躇满志。不久,一份准备用来吸引风险投资的详细的项目计划书出炉。
吸引风投的难度很快被证实:风险投资方对项目的要求是周期短、回报高,一般期望平均年投资回报率在15%~20%之间,这是需要长期投入才能产生效益的家书项目所无法承诺的。
获得不了风投的青睐,张丁和同伴们又将目光投向企业赞助。他们找到了一家正在力推“亲情文化”的着名民营企业,对方开出的条件是整个项目的冠名权。
这是摆在项目组面前的又一道难题:一封家书在外人看来不算什么,对当事人却是难以割舍的至宝,能下决心捐出来已属不易,若看到企业冠名,多半是要打退堂鼓的。
“好容易做出了影响力,又有官方机构的认同,我们虽然要活下来,要有盈利,但毕竟是个公益性质的文化事业。”张丁对家书项目的定位非常明确,“这个时候如果来一个企业冠名,就不像样了。”
既然找不到风投,又不能让企业整体冠名,举办活动或许是另一条出路。画家张海鹰是家书项目最初的4个筹划人之一,在他眼里,家书中体现的民间书法极为可贵。他通过各种关系找到了中国书法家协会,拿出举办“中国家书大赛”的创意。
对方的回复却令张海鹰啼笑皆非。协会方面“只是借个名儿”,就要求25万元的合作经费,而答应赞助的那家民营企业,最多只肯掏10万元。“事情只能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