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冷清的月光又将我瘦小的身影投放到村东柳树下。幽幽鬼火徜徉在空旷的田野,牵着我好奇混沌的目光,更有那一点可怜的希望。
一团火向我移过来,还蹒跚着一个佝偻的身影。接过姥爷手中的灯笼,边往前走,边啃着带有姥爷体温和旱烟味的玉米饼子,香甜地咀嚼着。
我总是在这夜色中期待着这灯笼从那个村移来,能给我辘辘饥肠带来一点安慰;又总是在这夜色中伴着这灯笼向那个村走去。
“你娘是累病的,拉扯你们几个不容易呀!”姥爷止步,感叹着,接过我手中的灯笼。
不管有无月光,姥爷总是提着那盏用旧玻璃瓶自制的灯笼,每天步行二里路来看病重的母亲。他每天来,坐在我母亲的一侧,默默吸一阵子旱烟,说几句宽心话。蹒跚而来又蹒跚而去,这似乎成了他晚年生活的一部分。后来我才知道,我唯一的舅舅少年早逝,不久姥娘也随之而去,我母亲又重病在身,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内心该是如何孤独和痛苦啊!后来他也病倒了。
(二)
村里人捎来信儿说母亲想我,让我回家看看,我信以为真,又有某种预感,因高考在即,脑袋里除了书本,无暇顾及其他。到了村南,父亲迎面从自行车上下来,我问了一句母亲的病,父亲嘴唇颤抖了一阵,终于扭过头说:“你娘想见见你,她……挺好!”我疯一样跑回去。
门楣上的白纸和人们奇异的表情告诉我,我不敢想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漆黑的棺材冲门而放,那无疑是母亲最后的归宿,我迫不及待地掀开棺材,母亲安详地躺在里面,嘴角微微上翘,象是带着一生的满足和遗憾静静地睡了,这时候哥哥告诉我,母亲在弥留之际还念叨着我,怕影响我考试,不让打扰我。我一下子瘫倒在地。棺材前的长明灯静静地燃着。
(三)
姥爷躺在暗洞洞的东屋里,那灯笼就放在炕桌上。他吃力地打听着我母亲的病情,我极力避开话题,拿出点心让他吃,他推脱:“我不吃,给你娘拿回去吃吧!”我鼻子一酸,眼泪几乎流下来,便说我母亲吃不完。其实我母亲已去世两年多了。我不愿哄姥爷,又不得不哄,以使他在未知的企盼中渡过自己的风烛残年。临走,姥爷对我说:“让你娘别结记我,等我病好了再去看她!”我的泪无声地流了下来,幸好光线暗,姥爷没有看出来。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参加工作后,我离开了家乡,后来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儿子。每当夜晚我站在楼窗前俯瞰那点儿点点街灯,我时常想起姥爷那盏昏黄的灯笼。偶然一天,姥爷那盏灯笼牵动了我的情愫,使我把姥爷、母亲和我、儿子连结起来,才明白:原来这感情之灯人人心头都有,只是时明时暗罢了。这是因为这感情之灯,人世间才充满了情和爱;愿这灯永远闪烁在人们心头,尽管不说它时明时暗。
那盏永远不灭的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