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政策是指在企业日常的会计核算中,对具体经济业务采取的会计处理原则、处理程序和处理方法。是会计准则在企业中的具体运用,是企业会计思想的综合体现。在丰富多样的会计业务中,确定合理会计政策,能够使会计信息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满足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为此,在确定会计政策时,其各种影响因素都应做为重要问题加以考虑,本文拟就影响企业会计政策的理性与现实因素加以探讨,并提出其确定原则。
所谓理性因素,是指影响企业会计政策的最基本因素及其合理性。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合理的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有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下,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所选择的适当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这种选择应能使会计活动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正确传递会计信息。在确定会计政策时,企业应考虑的理性因素主要有:
1.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在确定企业政策时,生产经营特点是应予考虑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企业规模不同,类型不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生产经营特点不同,对会计信息的揭示范围和要求程度也不相同,所选择的会计政策往往具有较大的差异。这就是说企业在确定会计政策时,必须与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结合起来,选择适合本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的会计政策。比如,科技含量高的企业,由于其技术进步较快,宜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而一般企业则采用平均折旧法即可;商品流转企业由于经常储存大量商品待销,库存商品存在损坏和调价的可能性,为均衡企业的费用负担,商业企业应提取库存商品损失准备金和商品削价准备金,而在工业企业中,其库存量相对于商业企业来说是较小的,存在上述风险的可能性相对也较小,因此,可不提取上述两金。
2.经济环境因素。企业会计政策的确定与所处的经济环境也有密切的联系。 良好的经济环境能引导企业采用合理的会计政策,刺激企业经济的发展。相反,经济环境的恶化也会促使企业采取某种非理的会计政策加以对抗。因此,国家在宏观上调控经济环境,必定会涉及到企业会计政策的确定:当国民经济景气度良好,物价波幅较小,市场需求旺盛,经济秩序合理时,企业会采取积极而合理的会计政策。比如:固定资产可按历史成本计价;存货的发出和结存计价可采用先进先出法;长短期投资均可采用实际成本法计价。相反,当企业处于一个不良的经济环境中时,则必定促使企业采取相应的会计政策与之抗衡,于是就产生了资产计价的现实成本法;长短期投资计价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
3.会计报表的质量要求。会计报表质量是衡量企业会计工作水平的重要尺度。 会计报表一方面是会计信息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也是企业会计政策的综合反映。衡量会计报表质量的高低,基本上就能衡量出一个企业的会计工作质量和会计政策水平。在会计实务中,很难找出特别明确的标准去衡量会计报表的质量,就一般意义上说,高质量的会计报表应该满足会计原则所规定的标准,即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清晰性等。此外,会计报表应结合企业具体情况编制,能体现企业的自身特点。
4.会计法律法规要求。目前在我国,企业在处理具体业务时, 应以会计基本准则为指导。它要求企业的会计政策的选用、制定应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比如,在现行条件下,企业的资产只能以历史成本计价,而不能以现时价值或其他价值计价;投资的计价只能以实际成本而不能以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等等。如果为某种特殊需要,所制定的会计政策与会计准则的规定有出入时,应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并在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
上述理性因素是企业在制定会计政策中质的规定性。会计政策的制定不能脱离上述因素的制约,否则,所制定的会计政策就失去了最基本的依据。
在确定会计政策时,企业所考虑的不仅仅是理性因素,现实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会计政策的选择,在某些情况下,还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影响会计政策的现实因素主要有以下几项:
1.企业的社会知名度。这项因素似乎与会计政策制定没有关系, 但实际上它确实影响会计方法的选择。企业的知名度高,说明企业的经济效益好,社会会要求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而这会对企业产生巨大的财务压力。面对这种情况,一些有知名度的企业在确定会计政策时,可能选择那些能导致收益减少的会计方法,通过较低的收益计算,消除社会对其过高的期望值,缓解企业的财务压力。同时,较低的收益,也可抑制职工要求过份增长工资的愿望,降低人工费耗费。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说,一个社会知名度较差的企业,如果想在社会上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则完全可能采取与上述相反的作法。
2.企业的资本构成。企业的资本构成会影响会计方法的选择: 如果一个企业的负债对权益的比率很高,则企业在财务运作上要受到债务合同的约束,企业取得的收益应首先考虑偿还债务,而且有可能当留存收益低于某一水平时,企业不向股东支付股利。因此,这类企业很可能选择能增加会计收益的办法。例如将某些费用资本化,减少期间费用。这样的会计政策,一方面能使企业有偿债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也有足够的资金来源用做支付股利。反之如果一个企业的权益资本占资本总额的比率较高,负债较少,则企业在选择会计方法时,就可能不将偿债列为一项重要的财务任务,其选择的会计方法可能更多地考虑其他因素。
3.企业的红利分配政策。企业的红利分配政策与管理人员切身利益的关系, 往往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产生影响。如果企业的管理人员能够根据相应的比例,从实现的利润中获取相应的红利,管理人员就可能采用能使收益计算最大的会计方法,反之,若企业实现收益的多少与管理人员的红利没有关系,则管理人员在选择会计方法时,则可能不将其列为一项因素加以考虑。
红利的分配政策在某些方面也体现着企业的经营思想:如果企业经营的着眼点是致力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则实现利润的大部分可能留在企业;反之,则会将其大部分做为红利分配,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会计政策的经营思想中的综合体现。
4.企业收益的增长幅度。这一因素对会计政策的影响, 通常是指当企业的收益有较大幅度增长时,企业的管理当局可能选择某种会计方法,匀减过分增长的收益。因为当期收益的迅猛增长,虽然说明了当年的经营业绩,但却为下年度的收益增长带来不利影响。当年过高的利润基数可能成为下年度利润增长的障碍,如果下年度实现的利润不能超过上年的基数,则一方面,不能体现经营者的经营业绩,另一方面也为以后年度的红利分配带来困难。如果下年的收益有较大幅度的减少,还会引起股东、债权人和其他利益部门对本企业管理部门管理能力的怀疑。因此,出于稳妥的考虑,企业的管理部门就会借用某种会计方法调控当年的收益及其增长幅度,力争使收益每年稳步增长。
5.企业赋税的觉悟程度。企业的赋税觉悟与会计政策的确定休戚相关。 在赋税的觉悟较高的企业中,企业所采用的会计方法既能符合会计的有关规定,也能符合税法的有关规定,使企业能正确核算收入和收益,正确计算各种流转税与所得税,并按时逐额缴纳。反之,在赋税觉悟较低的企业中,势必是设法选择那些能够减少账面收入确认和账面收益形成的会计方法。甚至有时不惜采用违法的会计方法加以处理。
6.股份公司的股票价格。在上市公司中,股票价格代表着公司的形象, 同时,股价的高低也往往影响企业再筹资的能力。如果在股票市场上,公司股票价格高,一方面说明其经营业绩良好,公司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公司形象好,另一方面,企业很容易通过配股方式实现再筹资,股东也愿意购买公司的股票。因此,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在选用会计政策时,会充分考虑这一因素,通过采用那些能够最大限度增加企业收益的会计方法,以确保公司股票价格的坚挺。
以上所述的影响会计政策的现实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在制定会计政策时,必须在认真研究理性因素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充分考虑,以确保会计政策作用的充分发挥。
1.合法性与合理性相结合。合法性是指企业在制定会计政策时,必须以《会计法》及《企业会计准则》做为基本依据,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不应超出上述法规所要求的范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统一可比性和真实可靠性,保证将企业置于国家宏观调控与监督下,维护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合理性是指企业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必须符合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情况,充分体现其生产经营特点,会计报表能真实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信息。合理性要求企业在制定会计政策时,要认真分析所处经济环境及其对企业的影响,各种法律法规在本企业的适用性,充分利用其有利于企业的一面,内外结合,制订出良好的会计政策。
2.可比性与重要性相结合。会计政策的确定,应顾及同行业、同类企业之间的协调性,因为这些行业与企业间在生产经营上有着许多共性,会计政策在这些企业间存在着很强的通用性。如果同行业或同类型企业间采用相同或相近的会计政策,就能使会计信息存在非常强的可比性。这不仅便于同行间开展比较、交流,也便于国家把握该行业的总体发展情况,为国家制订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依据。在兼顾可比性原则的同时,还要注重应用重要性原则。在制定会计政策时,必须根据会计政策作用力度,将会计政策区分为重要政策和次要政策,在制订时,应详细、全面料、完善;对那些影响力较弱的会计政策则可简单扼要制订。
3.谨慎性与积极性相结合。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当会计政策实施后,不允许随意变动。因此,在制订会计政策时,必须本着务实谨慎的原则。会计政策确定的谨慎性并不意味着会计政策的保守性。企业的会计政策制订应考虑到企业发展的现实因素。可以理解,随着企业生产经营重心的转移,企业理财环境的变化,各种约束条件的改变,会计政策必然会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改变。会计政策的稳定性和阶段性特点,是企业发展的必然,也是会计发展的必然。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自主权增加,会计政策及其影响因素将越来越引起企业管理人员、投资人、债权人及潜在投资者的重视。会计政策作为企业最重要的经营决策,将在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