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厦门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成为我国恢复学位制度后首批会计学博士点。迄今,会计学博士点已增至10个②,另有一些重点高校在管理学科下评聘了会计学博士生导师。1985年,师从葛家澍教授的林志军成为本国培养的第一个会计学博士。从此以来,各博士点已为我国学者研究单位、政府机构和实务部门输送了154③名高层次的会计专门人才。可以肯定地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会计领域的几乎所有重大的理论、方法和政策的突破,都与这批高级专门人才及其导师的努力分不开。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如果说经历几次改革,我国会计本科教学专业课的广度和深度与国际水平已基本持平的话,我国的会计学研究生,尤其是博士教学一直未经历较大规模的改革,原有的博士生培养计划与发达国家一般大学的水准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难以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准的人才,并成为我国跨世纪会计学术带头人。我国会计学博士生教学已到了必须进行彻底改革的历史转折点。本文旨在基于这种基本估计,论述我国会计学博士生全面改革的迫切性,并对改革涉及的主要方面提出一些不成熟的设想,以期引发广泛的讨论与改革实践,对造就跨世纪会计学术带头人有所助益。
一、 改革的迫切性
说我国会计学博士生教学已到了非彻底改革不可的程度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④
1.知识面欠宽广,功底欠扎实。我国各会计学博士点与英国相类似,注重导师指导下的学术著作与论文的钻研,而不是像美国那样,有系统扎实的博士生课程,包括本专业的课程和经济理论、财务金融理论、管理理论等方面的课程。因此,培养出来的博士生往往知识面不够宽广,理论功底仍欠扎实,尤其是难以将会计学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将其他学科的学术成果作为本学科的理论基础,或用以解释本学科所面临的问题问题。
2.忽视研究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各会计学博士点无论在硕士还是博士培养阶段,长期以来,对研究能力重视不够,具体表现包括:(1)对研究方法与方法论都不够重视;(2)有的博士点部曾开过研究方法课,但偏重哲学观念,也即偏重思辩性方法论,而忽视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与应用;(3)有的学校虽在课程中加入研究方法的内容,但不注意与本学科的结合,也很难解决如何将西方流行的研究方法科学地应用于中国特殊环境的问题;(4)研究生的研究闭门造车的多,下改革开放第一线了解活生生材料和问题并试图解决之的少。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研究生的研究成果的学术与实践价值总显不足。
3.轻定量分析与实证研究。我国各会计学博士点比较重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学习与应用,强调将所学用于解决我国改革开放所面临的理论、方法与政策问题。这是应予肯定与坚持的。但在跟踪国际最新学术动向,尤其是从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定量分析、实证研究方面的动向,瞄国际水准,进行研究,并完成博士论文方面,仍有相当大的差距。我们认为,将实证会计研究与规范会计研究对立起来,支持一方,否定另一方,是错误的,对会计研究有百害而无一益。只有正确地认识与处理两者的关系,才能不断提高我国会计研究的整体水平。但是,十分明显的是,如果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规范研究,我们很难赶上国际会计研究的潮流,培养出国际水准的博士生⑤,造成一大批高质量的、能参与国际竞争的学术带头人。
4.长期实行的是单一的师徒的培养模式。我国各会计学博士点目前实行的基本上都是师徒制的培养模式,即入学考虑题由导师出,专业课全由导师上,论文由导师指导。这一模式有其产生的客观原因和积极作用,也有不少弊端,如(1)一个导师不可能高质量地开出所有课程;(2)不同导师指导下的博士生难以进行交流,甚至可能因门户之见而形成不团结;(3)只接受一个导师,一种学术思想与观点,一种思维方式的熏陶,知识面狭窄;(4)机构地根据导师在过去的主要学术成果,将本来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会计学分支武断地割裂开来,既限制了导师本人的学术视野与研究领域,也限制了博士生的学术视野与研究领域。
除以上原因外,迫使全面展开博士生教学改革的,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近年来,各博士点招收了不少来自港澳台及其他国家的博士生,其中有些国际一流大学的高材生。这批学生给会计学博士点的负责人与导师造成极大的压力,即培养质量的高低,所授予的博士学位是否货真价实,将同时接受境内外学生的检验。二是来自国内同行,尤其是综合性重点高校的竞争。目前我国会计学博士点主要集中在财经类高校。这些学校的会计学科过去曾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20世纪50年代初所进行的全国性高校院系调整。这场大兵团调动使绝大多数重点高校失去了会计等经济、管理学科,使财经类高校在几十年中享有经济、管理学科方面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由于老专家逐步退休和中青年专家流向含金量较高的实务界,财经类院校逐步失去历史赐予的在会计等经济、管理学科方面的优势,相反,清华、北大等全国重点高校动纷纷新建或重建会计学和其他经济、管理学科。这些重点高校拥有财经类高校所不拥有或难以拥有的优势,如生源优异,理工文商学科齐全便于通过多学科渗透结出成果,在国际一流大学有大批留学生,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交流频繁,易于获得国内外各方面的支持等。如果财经类高校固步自封,不居安思危,加倍努力,尤其是全面展开博士生教学改革,不出几年,完全有可能被重点高校赶上,从历史恩赐的辉煌沦落到为历史所抛弃的境地。
二、改革目标与培养目标
我们设想,会计学博士生教学改革的目标是,用至少五年左右时间,使培养计划在保持中国特色的同时,基本与国际接轨,并使个别毕业生的水平与国际水平基本持平。然后,再用五年左右时间,使多数毕业生的水平与国际水平基本持平,并希望有个别毕业生的成果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我们认为,我国会计博士的培养目标应有所修正和提高,并可概括地表述为:有较高外语水平,善于将会计等经济、管理理论与方法、数据统计、计算机有机结合起来,从事教学与研究,高质量地完成博士论文,并能在毕业后攻克重大理论、方法、政策难题的学术带头人。
对以上培养目标需特别说明的是:
·衡量博士生质量的标准不仅是一篇高质量的博士论文,而且应看毕业生是否能成为学术带头人。
·学术带头人的一个标志是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即能在毕业后承接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攻克重大理论、方法、政策难题。
·由于较复杂的会计问题基本上都不是单纯的会计问题,而必须放在宏观或微观经济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因为,他们不但需要具备较扎实的会计理论与方法功底,而且需要具备较扎实的其他经济、管理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功底。
·精确化,以客观事实的准确了解为基本要求与前提,是包括会计在内的当代经济、管理科学的共同发展趋势。为此,我们必须接受研究方法和方法论,包括数理统计理论与方法运用能力的严格培训。
·科学是站在别人肩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 ,他们必须接触大量前人的研究成果,并消化吸收,运用于今天和今后的科研。在包括会计在内的经济、管理学科方面,我国与国外总体上尚存在较大差距,改革的目标是在不远的将来能培养出达到国际水平的博士,因而,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也应是对他们的基本要求。
·与外语相类似的是,计算机是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为对博士生的基本要求之一。
尚需补充说明的是,以上对博士生的一般要求,由于学生背景,研究兴趣和发展方向不同,以上诸项要求自然可以有所差异。
三、学制
目前,我国各会计学博士点实行的学制一般为三年,而且一般要求考生具有硕士学位。个别博士点允许专业基础较好,而且有较丰硕学样研究成果的学士学位持有者以同等学历者名义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这种学制的缺点是过于呆板,不利于人才培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不利于确有培养前途的有志青年本科毕业后直接攻博;(2)部分理、工农、医等硕士毕业生或同等学历攻博者虽经三年努力取得的会计学博士学位,但因专业基础并不扎实,毕业后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实务中难有建树。
改革的基本思咱是实行较为灵活地学制,即在维持三年这一基本学制的同时,(1)允许确有培养前途的有志青年本科毕业后直接攻博,并可在中期申请硕士学位,也可在四至五年内完成博士学业;(2)理、工、农、医等科硕士毕业生和同等学历攻博者,需增补课期,或要求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后允许继续深造。
四、培养计划
我们认为,针对前述我国会计学博士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培养目标,必须对现行会计学博士计划进行较为彻底的改革。核心是明确将学制分为课程阶段和论文阶段。根据国际上一流大学的标准,课程阶段一般应有20至30学分的要求,诚如前述,硕博连读生应有更高的学分要求,跨专业学生、同等学历学生还应有补学分的要求⑥。
课程阶段尤其安排研究方法、定量分析和相关经济、管理学科的课程。其中经济、管理学科可参照国际通行的做法,采用副修的方式。副修专业至少有3门课程,9个学分。
以上强调外语能力的要求,但我们认为,并无必要将第一外语作为博士阶段分课,学生第一外语水平只要达到某种测试标准即可,未达到标准的,可自己去补习,不给学分。学生的外语能力主要通过运用来表现与提高,就是通过广泛接触外语文献,通过有组织的或自觉的外语交流机会来表现与提高。至于第二外语的要求,近二十年博士生教学实践证明几乎没有效果醒,可考虑取消。
类似地,我们强调计算机运用能力,但同样不主张将其列作学分课。
我们估计,将外语和计算机运用不列入学分课后,在课程阶段安排的将都是些"干货",而且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不误专业课的同时,强化研究方法课,增加副修课。
为了有利于博士生之间的交流,加强与导师的联系,在课程阶段以后,博士生应严格撰写论文计划,并由导师及其他博士生提出改进建议。还可以增加博士生担任主讲人的学术报告会,让听者讲者提出各种意见,然后加以修改。这一环节有助于提高博士生研究成果的质量。
五、研究方向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各会计学博士点的研究方向包括会计理论、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审计、国际会计、电算化会计等。这些研究方向与导师的研究方向基本一致,也与会计学的分支学科一致。这种研究方向的设置方式有使学生入学后就明确主攻方向,集中精力于毕业论文写作的优点,但也有缺点,一是使实际上界线不很分明的各会计分支学科,变得界线过于分明,不利于会计学及其各分支学科的良性发展;二是使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过于狭窄,专而不博,与博士称号不符;三是在没有大量接触会计及相关学业科的文献前,就选定研究方向,有本末倒置之嫌;四是使各博士点乃至全国各会计分支学科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集中表现为除个别博士点外,成本管理和财务管理学科的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我国会计本科教学改革之初,首先是将按国民经济部门分设的工业会计、商业会计等专业全并为会计学专业,以后又取消审计学专业,保留会计学专业。这极大地推动了通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
会计学博士生教学改革也可参考本科教学改革的经验,导师不明确研究方向,博士生进校时也不明确研究方向,以后再根据会计理论、实务、政策发展的需要和各博士点学科发展的需要,以及导师及博士生的兴趣,确定研究方向与博士论文的选题。
取消研究方向后,博士生在选择研究方向时要注意捕捉有学术或实践价值的课程,尤其是要捕捉改革开放的执点,难点进行研究,也要注意国外理论与研究方法科学而非机构地应用于中国特殊的环境;还要注意财务会计与成本管理会计、会计与审计及财务、会计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养成不简单、孤立地认识、解决会计问题的习惯。
六、 教材
教材是教师授课取材之源,也是学生求知复习之本。由于我国各会计学博士点普遍不重视图收资料的积累与图书资料中心的建设,所以学生普遍感到参考资料奇缺,有一家国际一流期刊专著和教材积累的博士点更凤毛麟角,屈指可数。在这种条件下,很难培养出达到国际水平的会计学博士和学科带头人。
主要改革设想是:(1)编辑出版一套研究生教材,作为对研究生知识水平的基本要求。博士生培养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因此,教材囊括各家之言,并收集反映各家主要观点的中外著名文献,尤其是对会计理论与实务产生重大影响的论文,以利学生辨析;(2)每门博士生专业课均应要求按国际标准规定教学大纲,开列充分的阅读材料目录,并尽可能提供给博士生;(3)开列对会计理论与实务曾产生深刻影响的国内外著名专著、教材目录、供学生广泛阅读,以正确把握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的历史轨迹,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
若条件许可,以上第二和第三种材料也可编辑出版,或上计算机网络,以让各博士点的学生分享,并在交流中互相促进提高。
应强调的是,编研究生教材是根据我国各培养点资料环境极差这一状况提出来的,所以,(1)不能因此而限制主讲教师在选择课程专题、参考资料等方面的自主权;(2)由于编辑出版的时滞,上述研究生教材可能难以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因此,仍应要求导师和研究生关注核心期刊和主要学术会计上最新的研究成果。
七、师资
诚如前述。我国各会计学博士点长期实行的培养模式具有显著的师徒制特点。为消除这种模式的种种弊端,各博士点可考虑统一会计学博士生的主要课程,由各位导师分别开设,而且都由中青年学术尖子辅佐。这样可使各位导师集中精力,上好一两门课程,提高授课质量;使博士生能从各位导师处吸取知识,并从这些导师的教学研究风格、治学态度和为人品格中获得教益;此外,也可增进学生间的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避免门户之见对学科发展和博士生培养的消极影响。
要培养国具有国际水平,又有解决本国问题的高博士生和未来的学科带头人,改革后的博士生课程既要有传统会计研究的内容,又要有当代会计研究的内容;既要有以中国的会计理论、方法与政策为主的内容,又要有以西方的会计理论,主法、政策为主的内容。达到这种境界的困难在于,目前各博士点现有教师以难以高质量地完成当休会计研究的教学任务。为克服这种困难,可考虑采取以下措施:(1)请国外和境外这方面的专家学者来为我国的博士点系统地授课;(2)请国外境外的专家学者与我国博士点的教师一起共同指导博士生;(3)若条件许可和有关政府部门核准,也可与国外境外著名高校联合招收共同授予学位的博士生。这些方面,上海财经大学已有几年实践的经验,清华大学已宣布进行类似的试点。
提高师资质量还应采取三项措施:一是必然逐步要除我国教师近亲繁殖的痼疾。根据对世界各国高校会计系师资结构的初略分析,师资多元化整体学术水平存在紧密联系。概言之,毕业于其他名牌学府的师资越多,该会计系整体学术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高校师资几乎都来自本校,近亲繁殖的不良后果可想而知。要提高师资质量,培养高质量的博士生,不得设法逐步根除这种顽症。各高校应自学意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在一定期限下不再直接留本校毕业生的方针政策。
二是增强导师和其他教师继续教育的自觉性,要求他们自觉参加各种学术活动,自觉补习新知识,还应要求在指导博士生中向博士生学习,以不断提高学术水平,成为名副其实的导师。三是必须充分利用博士生资源。国外著名大学的师资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常聘教师、访问学者和博士生。其中博士生是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他们知识结构和研究课题比较新,思想比较敏锐,精力比较充沛,所以往往作为研究生课程的主讲教师(有时可能以名教授的名义),也是学术报告会的积极参与者,他们与导师合作研究的水平也是所在系保持学术青春与水准的重要标志。我国的博士生同样具有上述优点,相对而言,现有师资大多由于历史的原因而难以胜任博士课程的教学工作。改革的初步设想是各博士点应将博士生作为准备教师对待,让他们担负与国外博士生相同的职责,也让他们享受常聘教师的部分待遇。这样做一定程序上能缓解高质量师资不足的矛盾。也必将加快博士生教学改革的进程。
八、生源
根据国际上一流会计学科点的发展经验,要培养一流的人才,出一流的成果,除吸引本专业及经济、管理专业优秀的毕业生外,还应有意识地招收社会学、心理学、理工科背景的博士生,发挥他们在定量分析方面的长处,并希望通过多学科的交叉,结出丰硕的教学研究成果;当果,这样的学生最好走硕博边读之路,或先通过注册师考试,或用一年左右时间补修部分课程,以具备会计及经济、管理学科方面的必要基础。
为实现造就国际水平的博士生和跨世纪学术带头倾家荡产一培养目标,在目前报考学生较多的情况下,宜只招收已通过外语六级的学生,曾出国一年以上,或在外语国家取得本科或硕士学位的可在攻博期间免修外语,以使学生入学后即可尽快接触外文文献,也可避免博士生在攻博期间将过多精力放在补习外语上。
目前各博士点在招生时都有严格的入学考试,但入学后培养动较为宽松,即进宽出。我们认为,可以条件成熟后,改为宽进严出,即可入学时给导师较大自主权,入学后在修完全部课程后,再进行严格的综合考试,合格者方可进入论文阶段,成为名副其实的博士修选人。
九、培养环境
博士生在读期间,各博士生应当积极为博士生营造良好的培养环境,以利他们茁壮成长。主要建议如下:
1.鼓励和和支持博士生增进同学间的交流。在改革的时代,博士生可能在专业背景、社会联系、接触和理解新理论与方法、把握与解决问题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因此,应鼓励和支持博士生增进同学间的交流,互帮互学,共同进步。
2.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投入改革开放的实践。能解决我国改革开放中面临的理论、方法、政策问题是博士生培养的目标之一,为此,应鼓励和支持学生广泛阅读与本学科相关的报刊,积极投身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以免学生长期脱离实际,在撰写博士论文和其他论文时无病呻吟,或钻无理认、实践和政策意义的牛角类,或毫无根据地将国外的理论与方法生搬硬套到中国的环境中。
3.鼓励和支持博士生充分享受各高校在师资、图书资料、学术报告、课程方面的优势。各博士点应自觉摒弃自我封闭、自我欣赏的做法,拆除围墙,实现师资、图书资料、学术报告、课程资源的共享,以使博士生能吸收各家之长,克服各家之短,成为高质量的学术带头人。
4.鼓励和支持博士生充分享受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已相当发达的今天,应为博士生创造计算机及网络的良好环境,或鼓励和支持博士生想方设法自己备置计算机网络环境,并充分享受其在定量分析、查寻资料和学术交流等方面的优越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有这样做,前述改革目标和培养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5.为确保以上设想的实现,各校也可考虑成立由国内外一流学者组成的顾问委员会,就博士生教学涉及的各个方面定期或不定期地征求他们的意见,以推动改革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