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论述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首先分析在我国应用公允价值的必要性,随后从新准则看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现状,继而分析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的难点,最后对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公允价值;运用
一、我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必要性
(一)会计目标的转变要求采用公允价值
会计目标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在受托责任观下,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主要是向资源的所有者报告经营者责任的履行情况为了防止经营者随意操纵业绩,会计信息必须是可靠的,因此也就决定了在受托责任观下应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而决策有用观要求会计信息应满足广人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需要,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围绕决策者进行,其所要求提供的信息不仅仅是过去的,还包括现在的和将来的,因为决策总是面向未来的,他更强调信息的相关性。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下,我国财务会计的目标应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转变。
一直以来,许多反倾销案件的发起国指责我国企业没有依据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做账,其中是否以公允价值计量也是他们攻击的目标,并以此为借口对我国涉案企业征收高额反倾销税,这种借口甚至影响到对反倾销案件的判决。2006年2月,我国的新会计准则颁布了,这种借口也不复存在了,公允价值计量也纳入了新会计准则当中。
(三)物价变动的现实,向历史成本提出挑战
通货膨胀时期货币币值剧烈变动,使各个时期的以历史成本表现的货币购买力失去了可比性。不同购买力的货币数额相加,就如同将不同国别的货币相加一样,1法郎加2马克并不等于3法郎或3马克,在通货膨胀时,如果现按历史成本原则编制企业会计报表,势必影响会计报表的相关性、真实性、客观性。
尽管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吸取了国际会计准则的经验,大量运用了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但我国新会计准则并不是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简单复制,而是充分考虑了我国自身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保持了公允价值运用的“中国特色”。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对于资产交换产生的无形资产,应根据是否具有商业实质分为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统一按公允价值计量。可见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中有关无形资产的计量有明显不同。
(二)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建立在会计信息可靠性基础上
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会计信息最重要的两个质量特征。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确保了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公允价值的运用保持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我国在市场程度欠发达和法律法规不健全的环境下,保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应占据主导地位,所以我国新会计准则中虽然广泛运用了公允价值,但仍是建立在会计信息可靠性基础上。
三、我国推行公允价值所面临的挑战
(一)对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挑战
公允价值是基于市场信息对资产和负债的评价,它能否得以广泛推行的一个首要条件就是市场化程度的高低。我国第一次引入公允价值之所以未能成功,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不成熟。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虽快速发展,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市场经济发育还不成熟,市场经济体制仍不健全,这就使得我国全面推行公允价值是不可行的,因此这次新准则中也是采取了谨慎的态度。
(二)对我国会计人员素质的挑战
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公允价值的取得也就有较大的难度。公允价值的灵活性使得其在计量带有较强的主观性。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做出更多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职业判断,并且应熟练掌握计算机等其他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等。
我国这次提出公允价值的使用非常谨慎,仅在几个方面适度适用,并未像国际准则中全面推行。然而,会计准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的各个具体准则其间并非完全独立,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密切相关的,这就又可能造成实际工作中出现不协调的情况。因此,公允价值计量与其他的会计准则在实践中需要一个长期的磨合协调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