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管理会计有名无实,理论与实践严重背离,在理论研究上“学非所用”,在实践应用中“用非所学”。因此,管理会计在理论方法上要变革创新,做到名副其实,在实践应用中做到行之有效。ecp心结网_爱情_周公解梦_中外历史文化_十二生肖_十二星座_百家姓_财经信息_工商会计_商业信息_综合测试_短信大全_故事
单就
管理会计所囊括的各种方法看,其中一些方法可追溯到“泰勒”
管理时代。泰勒在他的名著《科学
管理原理》中讲到的“标准成本”、“
预算控制”和“差异
分析”等方法,直接或间接地被引进到今天的
管理会计中来;如果从我国来看,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那时的国营企业就运用“班组核算”、“
经济活动
分析”等方法来降低成本,只不过当时不叫“
管理会计”而叫“成本核算”。如果认为现在的“
管理会计”和过去的“成本核算”雷同,那么这种模式与“成本
管理”的含义
基本一致,从这个层面上讲,
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的应用不仅有悠久的
历史,也有普遍推广的价值。但它与今天
管理会计所言及的盈亏平衡点、
经济订货批量、回归预测法等方法就大相径庭了,而这些方法在实践中究竟有多少应用价值呢?答案是几乎无法应用。笔者在企业从事成本
会计工作多年,就从来没有运用“
经济订货批量”方法来计算每增加一个定单金额增加多少成本,即使计算出来也与实际成本不符。笔者也曾经向一些毕业后在企业从事
会计工作的
学生进行过调查,他们几乎都认为“
管理会计”只不过是个
理论概念和数学模型,在实际
工作中根本派不上用场。许多企业
管理者也认为成本
管理很重要,但用现在的
管理会计方法得不到实际效果,似乎给人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
在实际
经济工作中,当然也不乏一些能创造效益的成本
管理方法,诸如20世纪50年代鞍钢的“班组核算制度”,60~70年代本钢、马钢的“
内部利润制度”,80年代首钢的“包、保、核”层层承包法,90年代邯钢的“模拟市场、成本否决”等。如果这些方法能勉强纳入到
管理会计中来,那么也只限于个别行业和企业,而
其他行业就很少应用类似方法。这就说明成本
管理不能形成统一模式,近年来,虽然又从西方引进了一些与
管理会计相关的方法,如作业成本法、价值链
分析法、平衡计分卡等,但还没有看到哪一个企业应用这些方法取得了实际效果。
管理会计在实践中难以得到广泛应用,即使有所应用效果也不明显,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
管理会计所提供的
理论方法不切实际;二是
管理会计在
会计组织机构和人员设置中缺位。首先,从第一个原因看,
管理会计方法注重的是抽象的数学模型,缺乏实验基础,只是为模型而模型,而不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模型;只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能进行具体有效的应用。例如,
管理会计中介绍的一种“直线回归预测法”,它用大量的数据,通过复杂的计算求出未知参数b,而b计算公式的
基本原理是其一阶导数等于零时有极小值,同时建立标准方程式,运用高等数学
知识,经过七弯八转最终使人们歪曲了b的本质内涵。实际上b的本意就是一个平均增加量,如果用小学三年级的平均数方法求解b,既直观又简单,两者计算的结果相差无几。数学模型对纯
经济学抽象的
理论学科来说,的确有它的作用和意义,但对
管理会计这种具体的应用学科来说,就显得没什么价值了。
其次,网前
财务会计、
审计、统计都有实实在在的职能机构和专职人员,但
管理会计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缺位,我国几乎所有企业、甚至连500强企业也都如此,这表明我国对
管理会计工作活动的开展还处于空白状态。即使在个别行业或个别企业对
管理会计进行过运用,也只是把各项任务分解到有关职能部门去承担,没有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来连续、系统、完整地运用
管理会计理论方法,其效果可想而知。
1.从
会计学科地位看,
管理会计不能与
财务会计相提并论。无论从
管理会计形成的渊源和现存的内容构成体系看,
管理会计主要
研究成本的制定和成本控制,也即成本
管理。而成本
管理自我国建国以来一直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
工作来抓,在实际
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以说成本
管理既有深厚的传统,也有广泛的基础。但由于后来从西方盲目引进一些新
理论和方法,人们在还没有弄清
管理会计真实面目的情况下,就对
管理会计空发议论,各种
研究的出发点往往不是问题导向,而是空洞的概念堆积,既
解释不了
管理会计现象,更谈不上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了
管理会计“食而不化”的尴尬局面,从而使
理论工作者和实务人员对它感到一筹莫展、莫衷一是。至今为止,在对
管理会计的
基本内涵还说不清楚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把它和
财务会计并列成为
会计两大领域?
2.从内容体系上看,
管理会计离开了“成本”这一主导线。
管理会计的“根”是成本,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成本
会计是
管理会计的雏形,
管理会汁无非侧重成本
管理,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
分析和成本控制,而成本
会计侧重成本的事后核算。如果现有
管理会汁体系沿着“成本”这一主导线延伸下去,无论在系统性、逻辑性以及深入性方面都会显得更加合理。但目前在大家认可的
管理会计体系中,硬要把属于
财务管理内容的
投资决策、全面
预算等穿插进去,从而在内容体系上脱离了根本,不但使
管理会计与成本
会计、
财务管理学科之间相互混乱.并且歪曲了
管理会计的本质属性,造
成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模糊。
3.从方法论上看,
管理会计没有形成独特的方法系统。
管理会计的系统方法
基本是按照预测、决策、控制三大板块安排的,实际上这些方法是
管理学的主体内容。另外,
管理会计还吸纳了统计学方法、
经济学方法和高等数学方法,但它又没有像统计学那样由统计调查、抽样、整理、
分析组成方法论系统,也没有像
管理学那样对预测、决策、控制方法论做出科学
解释,更没有像
会计学那样填制审核凭证、划分
会计
2.强化
管理会计的“
管理”理念,淡化
管理会计的“
会计”地位。实践证明,
管理出效益而非
会计出效益。凡是强调
管理理念的企业,不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遇到多大困难,都能保持企业良好的运行状态,取得理想的
经济效益。
管理会计的发展走向,是
会计理论界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固然见仁见智,但是,从根本上解决
管理会汁
理论与实践严重背离的问题是毋庸置疑的。对
管理会计的态度,要改变“拿来主义”思想,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只有这样,
管理会计才会有生命力。 (摘自《
经济问题》2008年第1期P107-108)
ecp心结网_爱情_周公解梦_中外历史文化_十二生肖_十二星座_百家姓_财经信息_工商会计_商业信息_综合测试_短信大全_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