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十二五”规划已经出台,分为16篇62章,其中第1、3、6篇是关于产业改革与环境的。可以看到一些高端前沿产业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发展这些高技术、高附加值、环境友好型产业不仅是打造未来经济新的增长点的现实选择,也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由之路。
反观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如传统火电项目、传统造纸、水泥已经明显投资额减少,审批受到国家限制。前后两者相比较不难看出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中国经济社会要有持续发展,必须要转大弯,从对资源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经济的路径依赖中解脱出来,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
同时中国正在弱化传统GDP的概念,逐步提出“绿色GDP核算”概念。所谓“绿色GDP核算”是指以原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基础,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其中,通过核算描述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提供系统的核算数据,为可持续发展的分析、决策和评价提供依据。在建立“绿色GDP核算”中,环境会计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假如没有科学的会计核算方法来作为基础,那么便不能作为一项具有国家层面意义上的指标。
一、“十二五”规划下建立环境会计必要性
(一)在“十二五”规划背景下国家需要环境会计核算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
“十二五”规划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个绿色规划。虽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比及“十一五”的20%下降了,但我们要考虑“十二五”期间中国GDP将以年均7%的目标进行增长,到“十二五”末中国GDP会是现在的1.4倍左右。所以,这个目标面临的形势很严峻。具体来说,首先,随着前面节能减排工作、产业转型工作的深入开展与落实,这项任务也到了攻坚阶段,越发需要各方面的软硬件支持,而实施环境会计核算无疑会对计划的实施有较大支持。环境会计核算会从会计角度来衡量产业对环境的友好程度,并以此影响整个产业的业绩,促使产业内部进行趋向与环境友好型的改善。其次,利用环境会计核算来助推“十二五”节能环保及产业转型计划属于经济手段,具有行政手段不具备的诸多优势。因为将环境成本纳入经济核算体系,按照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逐步开征环境的利用补偿费,研究并试行把自然资源和环境纳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市场价格准确反映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代价。反看“十一五”末期,有的行业、地方为了达到预定的节能、减排目标,不顾市场规律,进行强行的诸如“拉闸限电”的突击节能环保行为。
(二)“十二五”规划背景下中国企业需要建立环境会计
首先,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在追求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东芝半导体(无锡)有限公司通过环境会计核算,改变物流及生产方式,使该公司的CO2排放量2008年度减少288吨,2009年度减少507吨。让我们看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非两条平行线不可交合,企业可以从环境效益当中收获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其次,施行会计核算有利打击外来“高环境成本”企业,间接扶持本国企业。一些跨国公司因为本国环境政策较严,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利用中国大规模招商引资并给予优惠待遇的机会,将很多高能耗、高污染、规模效益很大的项目放到中国。利用政策优惠及中国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很低的资本获取中国许多资源来牟利,并对遗留下来的环境问题没有负担对应的责任。假如企业建立了环境会计核算,那么这一类外资将会重新计算成本,政府也可以将这类“高环境成本”企业减少优惠甚至做出一些处罚。从而间接达到维护本国企业的目的。最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步伐正在加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走出去。而国际上有许多国家要求企业披露出环境会计信息,这无疑为中国企业设置了一道环境壁垒,成为阻碍企业国际化进程的桎梏。建立了科学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后,不光有利于企业走出去,还会在国际上树立中国企业的环保形象,增加综合竞争力。同时,这还有力促进中国会计制度与国际先进会计制度的接轨。
二、“十二五”规划下建立环境会计可行性
环境会计是一个新兴的会计学分支,学界对环境会计的定义有很多种。那么既然这是一个会计学分支,它必然满足四大会计假设而又不拘泥于这四个假设,只有继承了四大会计假设,那么环境会计才有开展核算的基础。故笔者在此仅说明传统会计四大假设与环境会计关系。
1.会计主体假设。从纯会计专业上来说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单独组织系统的会计核算并编制独立的会计报告的单位。从经济学来说会计主体是指能够控制一定的经济资源,并对资源的保管和运用承担一定的法律和经济责任的经济组织。现代企业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下,更加显示出会计主体假设的深远意义。会计主体假设从空间上限定的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通过比较,传统会计的会计主体假设与环境会计的会计主体假设在原则与设立目标是一致的,主要不同是增加了对环境的计量,即原来游离于传统会计之外的环境价值消耗与补偿纳入会计核算范围,考虑了企业行为的外部不经济性。
2.持续经营假设。传统会计认为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正常、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破产清算等,在此前提下选择会计程序及处理办法,进行会计核算。该假设明确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传统会计持续经营假设着重在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性,但假如把环境代价考虑进去,如 “环境负债”,当企业资不抵债时,也就宣告破产。所以环境会计依然需要持续经营假设,但应该拓展范围,不光是效益的持续,更要是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相处的可持续。
3.会计分期假设。会计分期是说企业把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相对均匀、较短的会计期间。该假设是对会计工作时间的具体划分。同样,环境的治理也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期,在被破坏后不断进行补偿才能被持续利用。这种分期就理应建立在会计分期上,这不仅解决了企业持续经营与会计信息需求者要求的时效性之间的矛盾,还使得环境会计信息定期披露,使社会了解会计主体的外部性影响及将这种外部性内部化的情况。
4.货币计量假设。在传统会计中是货币计量假设是说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必须以货币计量为前提,兼以其他的如实物、工时等计量。该假设在环境会计中依然适用,建立环境会计就是因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有外部不经济性,建立环境会计的目标就是要把这种外部性内部化,并且要把这种外部性尽量市场化。市场化就要求把企业外部不经济性以货币形式加以表示,只不过以货币的计量手段被弱化,强调多元计量。在环境会计核算当中如“排污费”、“环境补偿费”等等是可以以货币计量的,但如水污染物排出量、废气排出量就难以用货币计量,这些可以以附表的形式加以披露,所以笔者认为货币计量假设在环境会计核算中依然适用。
环境会计是在传统会计基础上的发展与拓延,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产物。作为会计的一个新兴分支,环境会计假设基于传统会计的四大假设,并有所修订和创新,以满足宏观及微观利益相关决策的需求,实现企业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1.政策支持。中国逐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变为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这表示中国要建立立体的环境保护措施,从立法、经济、科学技术等手段上进一步保证环保目标的顺利实现。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辅以环保法令、条例等构筑的法律体系,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形成每年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惯例,有了较好的政策环境。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力进行经济改革,目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确立,各项配套政策、经济机制已经基本完善。这为自然资源的市场化提供了前提和有利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企业逐步考虑社会、环境效益对其经营决策的影响,自觉做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来创造效益。这无疑对环境会计的施行创造有利条件。
3.企业制度的逐步完善。传统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而现代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的同时还要追求环境、社会利益,实现人力、环境、物质的最优配置。所以一些企业建立了一些创新制度,如发布企业环境公报、建立环境评价体系等。国家环保总局2003年发布了“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串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通知”,为环境会计核算提供了生长土壤。
综上,笔者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经济形势的需要,环境会计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已初具在中国建立环境会计条件,具备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