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区域化、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作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发展 “加速器”的物流业,同样也面临着区域一体化的问题。从目前看,京津冀地区经济明显落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实现区域物流一体化,必将大大加快区域经济整合与协调发展,加快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步伐。但是,从现实看,要实现京津冀区域物流一体化,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和障碍。
关键词:京津冀 区域物流一体化 障碍因素
区域物流一体化,就是对现有物流基础条件实行无缝链接,形成多层次、多功能、运作快捷的综合物流体系,以区域物流一体化加快区域经济整合与协调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为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因此,分析京津冀区域物流一体化的问题和障碍因素,为实现京津冀区域物流的一体化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现实来看,京津冀区域物流一体化还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障碍。
京津冀区域物流一体化概况
京津冀地区指的是黄河下游临渤海的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三地构成的“C”型地域,包括北京、天津两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保定、廊坊、秦皇岛、承德、张家口、沧州、衡水、邢台、邯郸11座地级以上城市及其所辖县城。京津冀两市一省,地理位置紧邻。京津被河北省所环抱,河北是华北地区的腹地。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而且经济实力雄厚,商业服务业发达。天津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综合性的港口城市和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京津两市组成全国最大的政治、文化、经济三位一体的核心区。河北环京津地区经济也有相当基础和实力,在能源、原材料、工业、港口运输等方面具有优势。该地区陆地面积21.67万平方公里,人口9164.6万,2007年京津冀GDP总量2.7万亿元。
伴随着世界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和我国生产力布局调整由南向北的推移,京津冀地区以其独有的政治文化优势、区位优势、雄厚的工业基础、先进的技术装备和强大的研发能力等特质,成为全国发展速度快、投资环境佳、经济内在素质好的地区,成为21世纪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经济增长中心之一。
目前由于观念、行政区划、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其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落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而缺少一体化的物流体系是造成目前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说,区域物流一体化缺失是制约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瓶颈”。
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推动一切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京津冀地区在数千年的封建王朝更迭中,特别是明清王朝定都北京后长达五百多年的文化熏陶,使其稳定继承了在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自给自足”和“知足常乐”的农业文化,“怕乱求稳”思想严重。加之长期受政治中心和儒家文化影响,往往讳言物质利益。而长期“讳言利”的无奈,压抑了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正当权利,扭曲了人们追求利益的本性。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珠三角地区的岭南文化,凝聚力强,广东人骨子里充满竞争意识,“市场如战场”;长三角地区,工业文明较早地冲击农业文明,不断进取的思想已被人们普遍接受。尤其是以上海为代表的海派文化,融合了含蓄温和的吴文化和激越奋进的越文化,讲求实际和实效,重规矩,重秩序,义利并重,是最符合经济规律的文化。目前,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在经济总量上全面超越京津冀地区,这种超越与其说是经济的突飞猛进,倒不如说是经济飞速发展背后理性、开放、创新的思想观念、文化精神在起作用。
京津冀地区存有三种不同的地域文化。北京是“官文化”或称为“皇城文化”,皇城根前,天生的一种官气十足,大气并带有一定的霸气;天津是“漕运文化”,又称“小市民文化”,天津自古受“京城”影响大,天子脚下,顺民思想比较严重,做事不好争先,长期以来形成了“小富即安”的思想;河北是典型的“燕赵文化”,河北人憨厚、朴实、慷慨悲壮、崇尚侠义,长期以来形成了“重义轻利”的道德取向,商业意识淡薄,缺乏商人的精明之处,在开放的大市场竞争中自然处于劣势。以上三种思想文化上的差异给京津冀三地全方位的合作带来了不小的阻力。
区域协调发展观念不强
当前,京津冀依然是三个独立的行政区,这就决定了三方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只是把其他利益主体和整个区域的利益作为影响自己利益实现的因素来考虑,而不会把其他主体的利益和区域利益作为行动目标来考虑,区域经济目标的实现仍然要受到行政区目标的制约。因此,当自身利益与区域利益发生矛盾时,往往考虑更多的是自身利益,这样就谈不上区域物流的整体规划、协调和发展,更别说超越行政区的协调力量了。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相比,京津冀地区国有经济占的比重较大,体制转换慢,市场主体不活,市场体系不健全,地区之间长期实行条块分割、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加之与物流业相关的某些垄断行业的改革滞后,政企不分,行政性垄断经营依然严重,妨碍了区域乃至全国统一公平的物流市场环境的建立,对物流资源的整合和一体化运作形成体制性障碍。
缺失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
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相比,京津冀缺失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没有形成类似上海和广州这样的龙头,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不强。与上海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相比,京津作为京津冀的双核心城市,两者之间的关系定位比较模糊,没有形成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还很有限。由于北京和天津的经济规模和功能相差不大,因此,北京要统领天津,或者天津统领北京都不现实。
改革开放的30年的时间里,北京对京津冀地区产生的是“负拉动”效用,大量从这一地区抽取资源、资金和人才,体现了“增长极”理论的内部聚集效应,但是,却没有反哺外围的区域经济,没有发挥扩散效应。尽管目前北京在长远规划中,已明确将摆脱现有工业中心的发展模式,朝着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世界著名古都和宜居城市发展,但北京的发展规划没有把京津冀的一体化放在重要位置来考虑,主要是从追寻自我循环的角度来设定其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而忽视周边城市的发展。因此,由于没有辐射整个区域的经济中心城市,从而也就很难产生跨区域、跨行业、复合型的物流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