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旨在扩大居民收入、全面刺激国内消费的方案正由国家发改委紧急起草。发改委有关人士称,方案涉及调高个税起征点、大范围提高社会工资、建立对低收入阶层补贴的长效保障机制、提高住房货币补贴的标准等数个领域。(11月23日《重庆晚报》)
大范围提高社会工资对增加居民收入有着直接、明显的作用。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让人们的腰包鼓起来,会让人们有钱去消费,进而促进和增加经济增长点,达到扩大内需目的。从这个角度而言,这是国家审时度势后将要打出的又一记利国惠民的“实招”。笔者以为,要将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离不开找准和把握几个平衡点。
一是要科学合理评估和测算投入比例。在全国大范围提高工资,这笔资金总体上属于中央4万亿元投资和各地相继将要投入的6万亿(就目前各地已公布的数据看,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已公布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已逾10万亿元)中的一部分,而且据初步估计,这部分来源于财政“增资计划”的总体数额将是极为庞大的。投资和消费既相辅相成也是一对矛盾,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投资就会一定程度上遏止或降低消费量;过度消费也会抑制投资增长,让经济缺乏后劲。所以,务必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保证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口袋里的钱在增加,也要防止“坐吃山空”影响实体经济可持续。增加量是多少、占国家扩大内需投资中多少比例,要有科学测算和论证。
二是要在防通胀和通缩中找准平衡点,重点是防通胀。全民增加工资,在刺激消费的同时,理论上会导致新一轮物价上扬,造成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有关专家指出:当前既要考虑通缩的可能,也要考虑通货膨胀因素。通缩不利于经济增长,通胀过度的后果会令经济发展泡沫增加,同样不利于经济发展。从长远来看,通胀的压力会远远大于通缩。显而易见,本轮经济刺激计划将对经济增长起到巨大拉动作用。在民生领域,大量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会进一步带动能源、钢材、水泥等建材需求,这在中长期也是带动物价上涨的因素。大范围提高社会工资在带动经济的同时,最终目的是改善百姓生活。如果上涨工资的幅度远远赶不上“通胀”幅度,会无形中消弭“全民增资”的积极意义。
三是要解决分配领域的不公平和不平衡。扩大内需要让百姓口袋里有钱,这是一个基本常识和共识。但我们不应该回避一段时间以来存在的社会群体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在分配领域,大量的财力和资源掌握在了少数人手中,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居民百姓却并没有按照最科学、最合理比例占有社会财富。刺激内需仅靠富人消费和投资是远远不够的。要转变过去国民收入分配及再分配向政府倾斜、财富越来越向少数人转移和集中的趋势,真正实现“让利于民”和“藏富于民”,这是今后改革和努力的方向。因而,就“全民增资计划”而言,不应搞“平均主义”和“撒胡椒面”,应该有所侧重,将有限的财力多用一些到最亟待扶助的困难群体、特困职工、下岗职工身上,提高这些人群的增资比例和社保福利。如此,既体现了公平正义,也会让好的政策落到实处。
最后,大范围提高社会工资来“扩大内需”的最终效果还取决于其他方面配套工作。百姓最关心关注的“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问题,要尽快向公平、公正和合理化上转变。要让百姓口袋里有钱,要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要让他们敢花钱。这也是一个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