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履行经济职责和廉洁勤政情况的审计。通过经济责任审计,为组织、人事部门对干部进行考察考核、综合评价、任用和奖惩兑现提供重要依据。其审计结果是否客观公正,不仅关系到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和工作业绩是否真实、准确,而且也关系到审计工作是否落到实处。因此,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而言,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与风险要远远大于一般项目的审计。那么,如何认识审计风险,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是我们当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关注的问题。
审计主要是通过会计资料及相关资料来发现和查证问题,而有些违法违纪问题不一定就在会计资料中明显反映,或者是用审计手段难以深入查证,必须由其他执法部门运用特殊手段才能查清,如受贿索贿、收受回扣等问题。由于审计手段的局限性,有些问题不可能查深查透,因而导致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内容很广,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懂得行政财务,又要懂得企业财务、投资基建的财务,如果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结构不够全面,胜任能力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获取不到相关证据或审计证据收集不客观、不真实、不全面,审计处理引用法律条文不准确,定性不准,处理不当以及审计人员未能遵守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等,就会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目前地方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力量普遍偏少,党委、政府交办的审计任务却越来越多,遇到领导班子换届的情况下,审计任务过于集中且时间紧,导致审计任务不均匀,审计人员普遍感到压力很大,不堪重负,应审的经济事项没有审全审透,影响审计质量而造成审计风险。
领导的主管责任是指未直接决策或直接经管的经济行为;领导的直接经济责任是指领导认同或批准的决定、规定和制度,或直接经办、直接签署的意见、直接签字报销,或被明确告知又无反对意见的事项形成的经济责任。而实际工作中,两种责任很难区分,涉及到历史的与现实的、主观的与客观的、自主决策与集体决策以及环境等因素。使得领导干部主管责任与直接责任界定不准,审计风险加大。
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涉及被审计者的切身利益,不实或不当的评价,可能会引起审计行政诉讼。同时,假如存在个人索贿受贿等问题时,单位账面是反映不出来的,违法的事实在审计后被查出,就会影响审计部门的形象,这势必会产生审计评价风险。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存在主要问题:一是对非评价审计事项不应评价而评价;二是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不应评价而评价;三是对审计证据不足的审计事项不应评价而评价;四是用词不妥、言过其实的审计评价。
从已审计的项目看,一般任职期限比较长,有的甚至达十年以上。这些单位形成的会计资料繁多,情况相当复杂,在确认财务收支或资产负债及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方面的审计工作量大,再加上这些单位财务人员更换频繁,新的财务人员对过去发生的一些经济事实不了解、不清楚,给审计工作带来不少困难,潜在着审计风险。
为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以及为招商引资构筑良好的经济环境,各地政府制定了一些相关政策,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地方政策与国家法律法规不一致,甚至“撞车”的问题,这就给审计机关依法定性处理带来了难度。如果按地方政策办事,则存在明显的有法不依问题;如果不按地方政策办事,但作为落后地区,地方政府制定优惠的政策也是不得以而为之。如采用前者,无疑存在审计风险。
目前,国家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审计范围和方法、经济责任的界定、责任追究和评价标准以及审计人员在审计中的行为准则和违反准则的处理处罚办法等方面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使得审计机关在实际工作中确定的审计范围或大或小、评价责任的标准或高或低,作出的审计评价也五花八门,容易出现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更注重量化指标,审计评价在很多情况下是靠数据说话的。会计资料的不全面,特别是被审单位在审计过程中阻挠、干扰审计工作,提供虚假、不真实、不全面的审计资料,审计人员稍有疏忽,就会对应审项目的资产、负债、损益不实揭露不了,反映不出事物本来的面目,从而造成审计认定不全面、不客观,出具了不真实的审计结论,留下了审计风险隐患。
1、积极开展任中审计。
在以往的审计实践中,先离任、后审计带来了种种弊端,如监督滞后,审计任务集中,工作质量难以保证。其结果是使审计流于形式,加大了审计风险。为此要积极开展任中审计,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关口前移,既有助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也有助于防患于未然,降低审计风险。
2、做好审前调查。
为了提升审计成果质量,规避审计风险,审计项目都必须组织开展审前调查。审前调查一般需要了解组织结构;业务经营范围;生产、业务流程;经营管理情况;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财务报告编报环境;运用的法规;相关的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相关的重要会议记录和有关的文件等内容。做好审前调查,可以使审计方案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3、制定审计方案。
结合审前调查的情况,在制定审计方案时,认真分析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因素以及防范控制措施。合理安排时间、审计组人员。充分注意在特定领域要避免审计组成员出现“外行审计内行”的情形。
4、进行审计公示。
实行“审计公示”制度,这项制度是审计质量的重要环节,实行这项制度可以增强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将审计与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完善自我监督约束机制。群众可以自觉参与到监督中来,向审计组织反映一些账面难以了解的情况,增强审计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减少审计失误,降低审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