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审计是指对组织当前的知识管理成效、知识环境以及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资源的利用情况的评估。知识审计是系统化的探究、分析、量度和评估企业知识资产的过程。通过开始知识审计,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都可以得到研究。目标是建立一个基线,用来决定这些资产可以怎样的效率和效益被组织用。当审计完成后,创建的报告可以强调企业知识管理解决方案中的风险和机会。
知识审计可能是不同的形式,取决于组织的范围和复杂性。然而,知识审计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1.预审计准备:包括后台研究、圆桌讨论等;2.雇员问卷调查;3.雇员方案;4.公司知识资产存货调查;5.开发知识地图:(1)地图可以用来表示公司知识资产的量度和价值 (2)知识地图可以显示知识如何流动,如何更容易的标注瓶颈、鸿沟、障碍和不足的位置。
知识审计需要由一个审计团队来实施。公司组建的知识审计团队要由不同的专家组成,包括公司战略制定者、财务专家、人力资源专家、知识分析家、知识产权专家和市场营销专家等。由多部门组成的知识审计团队,难免会有不同程度的意见分歧。因此,知识审计团队成立之后,各成员要对审计的原因和目标达成一致。
知识审计的对象包括知识主体(人)、知识客体(即知识本身)与知识环境三个方面:
在这部分,一方面要审计人的知识流程、彼此的关系等内容,另一方面还要熟悉企业各部门的工作内容与目标,以便确定知识需求。需要提及的一点是,这里所说的人不仅指组织内的知识工作者,还包括了客户、供应商等组织价值链上的知识主体。
显性知识存在于数据库、文档等载体之中,而隐性知识存在于人的头脑中。所以,审计知识时,不仅要审计结构知识(即人走后,留在公司的知识,基本上相当于显性知识),也要审计隐性知识。
知识环境有两个方面:技术环境与组织环境。技术环境主要是指信息技术,也可以理解为IT设施。组织环境包括组织设计和组织文化,组织设计指组织的流程和结构,组织文化间接地反映了知识共享的文化和组织的价值观。
知识审计是动态的、循环的,完整的知识审计过程,一般来说包括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
这个阶段要定义知识审计的目标、识别各种限制条件、制定知识审计的计划、确定知识审计的指标体系。定义审计目标,是为了规范审计的目的、审计的对象和范围,所以目标要尽可能的具体;识别限制条件和制定计划,是为了在知识审计的实施过程中,能有的放矢,并把成本控制在预算之内。限制条件,包括了财务预算上的限制、组织内部基础设施的限制、时间限制等;确定知识审计的指标体系是为知识审计提供比较的基准,前提是要对理想的状态有清楚的认识。
2.实施阶段
这个阶段,在准备阶段所做工作的基础上,要依据组织的具体情况,选择知识审计方法,实施知识审计。知识审计的实施阶段包括了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3.完成阶段
在这个阶段,要整理和评价知识审计完成后得到的数据,形成审计的意见和建议,编写知识审计报告。一般来讲,需要绘制知识地图,描述组织的知识流,找出组织的知识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