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资源都具有稀缺性,审计资源也不例外。审计资源的稀缺性要求我们必须合理配置审计资源,而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就是要合理高效地整合审计资源。
(一)内部审计资源。企业内部审计资源是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用以完成特定审计任务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方法等的总称。从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地位来说,内部审计资源也包括内部审计机构本身。
(二)审计资源整合。审计资源整合,就是要通过科学、合理配置审计资源,以最小的审计成本获得最大的审计效益。审计资源整合是审计事业长远发展的需要,是缓解审计资源供求失衡的必然选择,可以避免审计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有利于审计资源的优化配置,缓解审计资源短缺。
(三)加强内部审计资源整合的必要性。由于公司对内部审计的需求逐渐多样化,但内部审计资源的数量却无法获得同步的增长,因而需求与审计资源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内部审计资源整合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实现对审计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扩大审计成果。
1、从机构设置上分析。目前,企业内部审计通常有三种制度形式:一是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总经理,向总经理报告工作;二是内部审计机构设在监事会,向监事会报告工作;三是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由审计委员会领导。此外,还有的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财会部门,也有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的。
2、从主要职能上分析。企业内部审计是对企业经营者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通过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检查,发现其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以确保揭露企业自身存在的潜在风险,使企业逐步形成一个自我防范的机制。那么,内部审计只有独立于被监督者,才能获取客观公正的审计证据以做出评价,从而真正履行监督的职能。所以,内部审计的制度形式应选择能够保证其独立性的制度形式,具体应为监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领导的模式。
(二)企业内部审计资源组织方式的重新架构。一般来讲,企业内部审计资源的组织模式有集中管理性和分散管理性两种。集中管理性即总部垂直领导模式,有利于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分散管理性,机构设置不统一,企业集团对下属企业审计队伍的工作缺乏指导和监督,整个审计队伍难以形成合力,审计资源就会存在浪费的情况。对于集团控股的非上市公司,其审计部门一律直接划归集团审计总部,财审合一的子公司,其审计人员则剥离给集团审计总部。对于事业本部或其他非法人机构中的有关审计人员和审计职能,也同样划归或剥离给企业集团审计总部。总之,在整合过程中,各企业、各管理部门要互相配合,尽量减少对正常经营活动的影响。
1、制定中长期审计计划。内部审计部门应在明确审计职责的前提下,根据现有审计资源,采取中长期规划的方式来克服审计资源不足的影响,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内,将重点审计单位全部审查一遍,并以固定的间隔期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定期重复审计。中长期计划要采取滚动式编制方法,每年加以更新,通过制定中长期规划,一方面可以克服短期审计资源不足的影响,防止审计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临时性,保证在一定期间内全面完成任务;另一方面中长期计划制定的比较合理,也有利于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内部争取新的资源。
2、开展定期审计。这是提高内部审计资源使用效益的有效途径。具体思路是:第一,制定审计计划,对确定的重点审计单位实行定期审计,其余单位作为一般审计,这就保证了将有限的内部审计资源用在刀刃上;第二,实行定期审计,由于每次审计都积累了许多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审计档案等,可以大量节约审计前的准备工作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第三,做好准备工作,以便于分析潜在风险,可以积累较多的经营管理和财务会计数据,便于实施实质性测试;可以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更有效的沟通,获得更多的信息,提高审计效率。
3、加强内外部审计协调。这是节约内部审计资源的重要措施。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颁布的《内部审计实务准则》中建议,在协调内外部审计工作时,内部审计负责人应确保内部审计工作不与外部审计工作重复,内部审计可以利用外部审计成果来保障内部审计的覆盖面。内部审计应当加强与外部审计之间的协调,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充分考虑到外部审计因素,尽量避免工作重复,最大限度地节约内部审计资源。
(四)企业内部审计职能整合。内部审计系统必须对企业的增值与长远战略有所帮助。企业中新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应用把内部审计推到了风险管理和运作方式改革的最前沿。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都要求其内部审计部门突破传统的管理和规章制度范畴,承担更加广泛的职能。成功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可以概括成一点:职能整合。内部审计的资源与技能只有与多数股东的预期和企业经营战略相结合,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整合后的内部审计部门能够在很多方面为实现企业增值做出贡献。
(一)审计队伍力量薄弱与审计任务繁重的矛盾。审计力量不足与审计任务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愈加突出。企业对审计工作的日趋重视所带来的对审计资源需求量的上升态势,审计外延的不断拓展,审计覆盖面的进一步扩大,形成了审计人力资源相对紧缺的格局。审计部门超负荷运转,审计人员疲于应付,潜在的审计风险在积聚,注重了审计数量,忽略了审计质量,其后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仅是直接的经济损失,更多的是对企业声誉的影响。
(二)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与审计人员知识老化的矛盾。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审计事业成败的关键所在。审计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国家审计准则》及一系列的法规、规章制度的出台,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新要求。从现有审计人员总体状况来看,年龄结构老化、知识更新缓慢、知识层面较低、知识结构欠合理,使新形势、新任务与审计人员知识老化的矛盾日趋明显。
(三)计算机辅助审计要求与审计手段落后的矛盾。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被审计单位经济管理手段的信息化,要求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系统的检查、原始数据的采集、计算机语言的选用以及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等方面应具有一定的能力。目前,大部分审计人员对计算机的认识还很肤浅,还处在初级阶段,对计算机的利用仅局限于文字处理、表格编制上,对于软件的应用或运用软件的特定功能规范有序地开展审计,高效能、规范化地进行审计分析的现代审计管理模式还知之甚少。
(一)积极稳妥,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首先要量力而行,审计人力资源与审计任务的矛盾直接影响到审计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在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接受审计委托时要考虑审计队伍人力的承受力,根据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审计项目计划;其次要合理配置现有审计人员,对实施的审计项目要综合考虑,在组织审计组时,一定要注重审计人员的合理匹配。
(二)加强学习,时刻注重知识更新。审计队伍现状要求我们尽快优化审计队伍的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逐步形成一个知识合理、优势互补、数量和质量相统一的复合型专业队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抓思想作风建设,其次要加大培训即继续教育力度,多渠道、多层次,采取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重点学习《审计法》、审计署号令、计算机技能和计算机辅助审计内容,以充实和吸收新知识,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法律水平,使审计机关和现有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利用计算机审计手段,提高审计工作水平。由于计算机在企业内部的广泛应用,尤其是企业财务软件的应用,企业开展计算机审计已不能仅仅局限于简单的计算,而是应该形成一个系统的审计规范且将其融入一套软件程序,以适应审计工作需要。计算机审计工作的开展可从易到难,具备基本功能的审计软件可以外购。但对于已推广应用财务软件的企业,可考虑组织力量自行开发审计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