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在五年规划中提出:在审计内容和审计方式上坚持“两个并重”,即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逐年加大效益审计份量,争取到2007年,投入效益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实行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并重,逐年提高专项审计调查的比重,争取到2007年,专项审计调查项目占整个项目的一半左右。这两个50%目标的实现,表明我国的审计工作将跨入新的平台,审计事业的发展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那么,能否尽快跨入新的工作平台,关键是要适合我国国情,构建以微观审计和专项审计为基础,以效益审计为导向,以审计调查为辅助手段的现代审计体系,同时把微观审计和专项审计的真实、合法性审计和审计调查,作为开展效益审计的手段,为效益审计提供审计信息支持。作者认为,应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在微观真实、合法性基础审计和审计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不同评价内容和服务对象的多层次效益审计,创建立体型效益审计模式。
一、开展效益审计的条件与模式选择
国外普遍进行的绩效审计主要是对资源利用情况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审计,简称“三E”审计。由于审计内容、评价指标和目的性的不同,各国都有自己的特点,形成了不同的绩效审计模式。我们所讲的效益审计与国外的绩效审计属同一审计类型。现在需要探讨的问题是选择和建立怎样的效益审计模式,如何实现效益审计的效益性,达到效益审计的目的,其中主要的是根据我国国情、政府对审计的需求和目的,以及法定的审计职责和审计的目的而选择效益审计模式。由此来看,我们必须对影响效益审计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
1、法定的审计监督职能作用,为开展效益审计奠定了基础条件。《审计法》规定,为了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国家实行审计监督制度。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及其他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财务收支,都要接受审计监督,由审计机关进行真实、合法和效益审计。从《审计法》规定和形势的要求来看,财政收支即预算执行审计是审计永恒的主题,财务收支审计是审计的基础和基本职能,也是开展效益审计、环境审计和其他专项审计的基础。不进行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就无法进行效益评价。同时,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也为效益审计提供了所需的审计信息、数据资料和情况。所以,我国的效益审计,必须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充分利用审计信息资源,开展不同层次的效益审计。
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要求,呼唤着效益审计保驾护航。
(1)新的改革目标和任务所指导的经济动作,开辟了效益审计的领域。《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下简称《决定》),确定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五个统筹”的目标,其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按照建立这种经济制度的要求,“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形式”,要求进一步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为盘活国有资本和提高国有资本利用效率,国有资本将会合理流动,增加进退流动量和进出频率。国有资本运作的新特点和动态,一方面需要加强审计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另一方面需要对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运营的经营状况进行评价,即进行专项效益审计。
(2)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制衡机制,赋予了效益审计的新任务。《决定》要求:“改革预算编制制度,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的制衡机制,加强审计监督。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预算执行审计是审计永恒的主题,而在新形势下,不仅要强化预算执行审计,还必须对预算执行进行评价,以促进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提高财政资本利用效率。预算绩效评价,实际上雷同于我们即将开展的预算效益审计,这是预算执行体制改革对审计的要求。
(3)新的国有资本经营制度,客观上要求进行效益审计。《决定》指出:“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的有效形式,完善授权经营制度。”同时,国家将对国有企业实行授权经营,对经营者实行年薪制。这种授权经营制和年薪制的实行,必然要求对国有企业经营状况和经营者实现业绩进行效益评价,评价必须以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为基础。这种经营形式和经营制度的实行,客观上向审计机关提出了微观效益审计的要求。
(4)政府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准入政策,也需要进行效益审计。《决定》明确:“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准入政策并非单纯为非公有资本开放了准入领域,其目的在于更有效的盘活国有资本,促进国有资本市场化,实现公有资本与非公有资本的结合,提高公有资本利用率、降低政府工作成本,同时提高经营效益和服务效果。非公有资本进入经营后,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和应该达到的目标,必然要对经营状况进行评价,专项效益审计也将随之进入这个领域。
3、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需要效益审计提供决策依据。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任务,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和“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其核心是要解决在新形势下经济如何发展问题,经济与社会其他方面如何协调,区域之间和产业之间如何协调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政府要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提供引导发展方向的有力保障。这就需要摸清占主导地位的不断变动的国有资产的家底,了解宏观经济发展动态、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发展情况。就审计的职能作用和手段来看,审计就应当理所当然的充当宏观决策和宏观调控的参谋。一是履行审计监督职能,摸清国有资产家底,为宏观决策提供基础数据资料;二是对获取的审计信息资料进行分析评价,为宏观调控提供国有资本运营情况、各区域和各产业经营情况,以及在经济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为宏观决策和进行宏观调控的参考依据。这是新形势下政府对审计产生的新需求。要满足这种需求,必须进行效益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