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审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效益审计正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也是审计工作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效益审计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审计机关的中心工作,审计署也把效益审计列为近期和未来审计工作的重点。因此,深入研究和实施效益审计,已成为新时期审计机关面临的重要课题。下面,结合我们近年来在效益审计方面进行的一些初步尝试,对效益审计做一些探讨。
近年来,我市各级审计机关在搞好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对效益审计工作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实践。特别是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以《大庆市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监督暂行规定》为依据,进一步强化了效益审计工作。在赴先进地区学习考察和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把全市财政投入大、政策性强、社会关注、事关民生和社会稳定的财政资金以及政府投资项目作为审计重点,对全市28个重点项目涉及的42539万元财政专项资金进行了效益审计,分别占2005年全市财政预算支出和专项资金支出的9.11%和45.99%.效益审计的开展,深入挖掘了管理和效益中存在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进行了认真整改。审计结束后,对如何更好地规范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促进其发挥最佳效益、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设想。总的看,经过不断探索,我市的效益审计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还有一些问题有待研究和探索。
西方效益审计中有一个通行的原则,即:应当克服和消除由于不同审计人员而得出不同审计结论的问题。效益审计要达到这一标准,唯一的途径就是确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法,并建立社会公认的指标及评价体系。审计方法不科学,评价标准不明确,是限制当前效益审计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由于缺乏科学的审计方法和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造成了相同的审计项目因为不同的审计人员审计后结论不同;有的由于方法简单、程序不当,审计效果不明显;有的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评价标准,没能对项目效益做出准确评价。
现阶段开展的效益审计工作,绝大部分属于事后审计,事前、事中审计和审计调查所占比重较小。由于事后审计的特殊性,很多问题已经既成事实,尤其是一些上级安排的专项效益审计任务,多数是审计以前若干年度资金及项目的效益情况,许多东西都已时过境迁。通过审计,虽然可以发现决策、管理及效益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但相当多的问题无法整改,一些项目由于决策和管理不当所造成的损失根本无法挽回。审计只能通过建议做一些亡羊补牢的工作,最多是要求下次不再发生。这就使效益审计的前瞻性作用无法发挥出来。
效益审计注重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其前提条件是经济活动必须真实、合法、合规。但在目前的经济领域中,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各类财务制假问题仍然很多,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无法保证。审计机关要实现效益审计的最终目标,必须先行解决经济活动真实、合法的问题,这就使单纯的效益审计变为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相结合的复合型审计,客观上加重了审计任务,增加了审计难度,对审计时限的要求也更加紧迫。
(四)部分财政性资金项目不宜开展效益审计。
当前,理论界普遍认为财政性资金是效益审计的重点,对财政投资的基本建设项目和大额的财政专项资金支出都应进行效益审计。但是,通过审计实践我们感到,对有些财政资金开展效益审计效果不够明显。一是对部分合资建设、政府投资比例过小且其他投资不在审计管辖范围内的项目,审计后,无法对政府投入部分的资金做出完整的效益评价;二是当年未完工的工程项目,审计后对其产生的效益也无法全面评价;三是部分政府补贴、补助等专项支出,如热费补贴、下岗职工经济补偿支出、退养家属生活费、门诊医疗费、低保对象综合救助专项支出等,只要按规定发放即可,评价其固有的社会效益意义不大。
(五)审计队伍现状不能完全适应效益审计的要求。首先,在人员结构方面。
效益审计需要创新的、多样化的工作方法,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它与传统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相比,具有目标多样化、标准模糊化、方法灵活化和评价主观化、结论非强制化等一系列特点。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开展效益审计时,除了掌握传统财政、财务真实合法审计所要求的基本技能外,还要具备敏锐的分析判断能力、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比较广博的知识面,这样才能在效益评价时形成深刻而中肯的判断。以往审计机关侧重的是真实、合法性审计,因此,目前的审计人员绝大多数是熟悉财务会计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具备财务、法律、工程造价、经济评估、经济管理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面对效益审计这样一个新课题,其视野相对狭窄,缺乏效益评价的意识、知识及技术技能,影响了效益审计向纵深开展。其次,在人员数量方面。按近几年的平均水平,我市审计机关每年要承担30余项省定项目的审计,地方党委和政府交办的经济责任审计和其他任务也越来越多,审计人员基本上在满负荷工作。而效益审计作为一项新的重要的工作内容,需要对被审计事项作出细致的检查和分析,质量要求高,操作难度大。这种情况下,审计力量捉襟见肘与工作任务不断增加的矛盾将十分突出。
为进一步搞好效益审计工作,促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扎实推进。重点应作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深入开展效益审计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审计工作自身发展的需要。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们要把效益审计摆在审计工作的中心位置,下大力气做好。在审计计划上,要积极投入审计力量,安排好效益审计工作。逐步将效益审计从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中彻底分离出来,审计计划单独列示,审计成果单独反映。在立项选择上,要突出重点,选准项目,力争以点代面。按照“积极稳妥、整体推进、先易后难、重点突破”的指导思想,先选择一些情况比较熟悉、审计目标明确并且专业技术性要求不太高的领域进行审计,重点揭露和查处决策失误、损失浪费、效益低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加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力求审深、审透,探索效益审计的新路子,待经验成熟后再扩展到其他领域。在资金类型上,应主要以财政投资基本建设项目和其他大额专项资金支出审计为突破口。通过对这些社会关注的热点项目和资金进行审计,帮助政府把好关口,促进降低工程造价,节约财政资金。同时,要对项目和资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参考。在审计方式上,审计机关要把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结合起来,对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要实施全过程的跟踪审计。随时发现这些重大建设项目在决策、立项、施工管理等环节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做到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