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我是冲着这样的由头来采访邱子磊的——目前在中国老牌国有企业里担任最高层管理职务的最年轻的“海归”——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兼高级副总裁,两年前任职时仅37岁。
然而,我们的谈话却很难沿着那种惯常的“成功者”的脉络走下去。
虽然在他以往的人生里,已有过很多令人艳羡的经历,但他并不以此为傲、以此满足。
因为,他觉得人的生活轨迹其实是无法事先确定的,所以,当结果出来的时候,你只有平和地去接受,而没理由想得太多,说得太多。
邱子磊把斟满水的杯子放在我面前,然后转到办公桌的另一边,站在那儿微笑地看着我。他的笑容很爽朗、很诚恳,而正由于有了这些发自内心的内容,也使得他的脸显得越发年轻。
“没想到,你这么年轻,比我想象的更年轻。”在第一时间,把自己对别人的第一印象清晰地表达出来,是我多年来养成的习惯——直爽,是人与人之间实现沟通的最好方式。
“嗳,‘年轻’这个词对做企业的人来说可不一定是好事,它往往是同‘不成熟’‘缺少经验’之类看法连在一块儿的呀……”
果然,还没几分钟,我们就已经谈到一块儿去了,就象有段时间没见面的老同学、老朋友,交流着有关的事情和心情。
本来,我是冲着这样的由头来采访邱子磊的——目前在中国老牌国有企业里担任最高层管理职务的最年轻的“海归”——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兼高级副总裁,两年前任职时仅37岁。然而,我们的谈话却很难沿着那种惯常的“成功者”的脉络走下去。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你千万别把我描绘成是什么‘成功者’。因为,这些年来我所有干过的事,都不是当初自己计划要干的事。这么说吧,凡是我曾经精心计划的事,到今天一样也没有干成;反而是那些连做梦也没想到要干的事,却出了一些成绩!你说,我对自己该怎么评价?”
无心插柳
23岁那年,邱子磊出国留学。本来,学校已给他办了公派留学的手续,目的地是德国。可他觉得,既然是出去一回,就应该到最值得、最能学到有用东西的地方去。美国是国际上心理学研究水平最高的国家,所以他决定改去那儿,并且不得不为此把公派改为了自费。
此前,他的人生履历表是这样的:
1964年4月生于浙江省嘉兴市,父亲是普通知识分子,母亲是普通职员,有一个妹妹;
12岁到陕西省宝鸡市凤县投亲靠友,在秦岭半山腰的乡村里生活了一年多;
16岁时考入杭州大学心理学系工业心理学专业,20岁毕业,留校任教,直到出国之前。
从以上履历里不难发现两个特点:第一,邱子磊从小天资比较好,同江南“人杰地灵”的乡土气质很吻合;第二,他的家庭背景和少年时代的经历很平实,这决定了他后来踏实、诚恳和坚韧的性格气质走向。
在大学学习和工作期间,对邱子磊影响最大的人是他的老师汪安圣。汪先生既是他学业上的引路人,又是他尊敬和崇拜的楷模——原来只是浙江农村连鞋子都穿不上的穷孩子,后来却成为了国内心理学界的学术专家和权威。之所以要出国求学,他就是想成为同汪先生一样的人。那会儿,邱子磊总觉得自己脑子里装得东西还实在太少,光靠死啃硬译几本外文教材,并不足以支撑终生的为教之业与治学之路。出国前他也与汪先生做好了约定:学成之日,便是回杭大师生相佐,共展宏图之时。
然而,就在邱子磊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拿到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前一年,年仅49岁的汪先生突然英年早逝了!他先是陷入极大悲痛之中,而后又坠入失意茫然——老师不在了,当初的约定已成泡影。
摘下博士帽走出毕业典礼会堂,邱子磊开始在美国的街市上四处盘桓。在大学里呆了三年,一直埋头于学业,其实他压根儿还没好好地看看这个国家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更当务之急的事是,他得赶紧找一份工作,而且绝对不是在Restaurant里端盘子洗碗之类的工作。他,得重新选择一条对自己人生有意义有价值的路。
那是1990年,正是美国经济最不景气的时候。报纸上这么形容市景——昨天在冰雪交加的芝加哥,有数万人正在为仅有的一百个工作机会而排着长队。显然,那紧俏得出奇的工作机会里,不但没有让一个26岁的中国青年占取份额的必然性,而且甚至连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
可是,邱子磊偏偏却就取得了机会,而且是个相当不错的机会。这,似乎只有用“幸运”二字解释。
他看到一条启示:RHR International招聘咨询顾问,要求具有心理学等专业博士学历背景和资深阅历。
RHR,是做什么的?不知道。反正人家是要搞心理学的人,尽管自己并不“资深”,也只得硬着头皮撞上门去。
进门后,他先是傻了。RHR,在美国与麦肯锡公司齐名的老牌儿人力资源企业,已有六十多年历史,在业内颇具神奇色彩——不是猎头公司,而俨然是在充当美国各大传统私人企业的“组织部”,数十年来,众多企业对高层管理人员的物色配选、交替接班,皆是经RHR之手策划实施完成。
再看看身边那些同来应聘的人,邱子磊更觉自己底气不足。人家不仅都是本土白人,个个仪态端傲、学识出众,而且还都已有十几二十年的风霜阅历,哪是他这个黑头发黄皮肤的小青年可以比肩?
然后,邱子磊却又迎来了意外之喜。RHR的考试官置那些年届不惑的资深人士于不顾,竟向他投来青睐的目光,几番洽谈,他居然被录用了!
录用的理由原来也很简单——RHR已有向亚洲地区开展业务的构想,所以需要培养具有亚裔背景的人材。就这样,基础条件还算不错的邱子磊,被人家当作培养对象招了去。
殊途歧路,并非学子原来所愿。
业精于勤
进了RHR,就得能够长久地做下去。能做下去的唯一方法,就是把企人事顾问这项本职工作干称职、干出色。不过,要想“称职”已属不易,达到“出色”更实在太难。
该工作所需具备的心理学学养,本属行为科学范畴。而邱子磊在国内学得是工业心理学,到美国后修得则是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战略性分析的决策心理科学,不能说没有可用之处,但终归离主题较远。他原来为留德学得是德文,临出国前“抱佛脚”赶学英语,托福考试才拿了500分;到美国三年,虽然一般的读写说关早就过了,但如今要天天用地道的本地语言同专业人士进行细致入微的深层次交流,还是难以达到完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