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安宜,浙江宁波人,1950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原建筑工程部、原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原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等中央部委工作,曾任国家建材局财务司司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财政部颁发的“全国先进会计工作者”称号,现任中国会计学会理事、中国会计学会建材分会会长、《财会学习》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会计是一门紧随经济发展形势发展变化的学科,一直以来,先生主张对财会实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应常抓不懈,特别是财务负责人、财会干部的培训尤为重要,通过对财会干部的继续教育与培训,使其知识更新能紧跟经济的发展。早在文革初期,正常的生产、学习秩序受到冲击,大学纷纷停办,而企业亟需财会实务人才。1966年底,先生主持建工部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一家水泥厂举办一个建材行业财会在职干部脱产培训班,为期一年,共有89人参加,培训内容集中于工业会计理论与核算、财务管理等,这批学员培训结束后,纷纷成为各自企业的财务骨干,为当时稳定与发展会计基础建设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上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为适应会计的更新发展,1990~1991年,财务司、人才教育司与江苏常州建材职工大学合作举办了为期两年的在职干部脱产培训班,全国各地共有400多人参加,影响颇大,这批学员亦都成为行业骨干。
在组织大型脱产培训班的同时,先生也经常与部属学校,如上海建材学院(现已合并入同济大学)、洛阳建材工业学院、山东建材工业学院等高等院校合作,致力于关心财会干部的培训工作。同时,为满足教学培训的需要,先生编著了《基本建设财务会计》、《建材工业会计管理》、《水泥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等作为教材。
先生从事财会实务及管理工作数十载,对实务工作经验丰富且理解深刻,他认为会计信息必须对决策有用,企业财务人员不能只停留在记账、算账、报账的低级层次上,必须熟悉企业的生产管理流程,掌握成本分析、财务管理等,主动参与到预测、决策活动,从繁多的会计信息中筛选有用的财务信息及时提供给企业管理层。财会人员必须渗透进企业生产技术领域,这一观点给予建材行业会计人员的实务工作很好的指导作用。
离开充足资金的支持,企业就如同无源之水,经营成长必然受到制约。先生在上世纪70年代初提出了“聚财、用财、生财”的六字方针,这六个字在今日,似乎是那么普通平常或者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在文革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提出这六个字是需要前瞻眼光和魄力的。“聚财”,一是把财政预算内外资金、财政临时拨款、闲散资金包括闲置的专项拨款等集合起来,在控制风险的范围内投入到急需资金支持的企业或项目;二是建材局直属企业、地方建材局、国家建材局财务司、银行主要是建设银行等四方合作,各自投入一部分资金,建立建设生产发展基金,聚腋成裘,解决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用财”,秉承救急不救穷的原则,把聚起来的有限资金优先投入有效益急需资金的短平快项目,重点支持企业的技术开发等项目。“生财”,重节流更重开源,投入资金的项目迅速产生经济效益,企业的经营状况得到改观,效益是生财的最佳表现。“聚财、用财、生财”六字方针的实施,在当时受到地方各省市、各企业的普遍欢迎。
上世纪90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以来,大中型国营企业经营集团化,先生提出,资金一定要集中管理。企业的发展万变不离其宗,资金链是企业的命脉,集团公司在初建、成长、扩张不同阶段,经营情况必然不同,资金管理形式也应有所区别。在合并初期,对资金管理集团总部不宜放权,集中力量完成整合;而在成长阶段,可适当放权,保证下属企业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在扩张期,部分企业经营业务多元化,但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往往忽视风险的控制,盲目从事股票、外汇、期货等金融及衍生品高风险业务,而集团总部又缺乏有效监控机制,集团企业必须完善资金管理制度,规范经营投资决策程序,加大监控力度。
现在,先生早已从领导岗位上退休,但仍一心关注中国会计改革事业,继续为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等提出宝贵建议,建立起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符合我国1200万会计人员实际业务水平的准则体系是先生一贯的观点。
林先生,一位儒雅长者,淡泊宁静,思维敏捷,虽岁至耄耋,然犹在体健智慧之年,尚可与学界同辈,带领晚辈为我国会计发展再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