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两种声音始终交织。
鉴于国内、国际资本市场和人才市场的巨大差异,不少业内人士质疑中外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可比性。甚至,有国有资产运营公司高层认为,目前,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推行股权激励有些超前和冒险。
但长期研究高管激励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华夏基石咨询公司董事长彭剑锋认为,中国高管的价值目前仍被低估。
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彭剑锋表示,应该在摸索中勇敢尝试高管股权激励。这亦与国资委的表态一致:合理控制股权激励收益水平,实行股权激励收益与业绩指标增长挂钩浮动。
中外有别
《21世纪》:在对比研究中外高管薪酬情况时,你们如何选择样本,又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比较?
彭剑锋:我们选择了全世界具有代表性的300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其中,在欧美成熟资本市场,我们选择了200个样本;东亚资本市场在地缘上与我国比较接近,而且深受东方文化影响,我们选择了80个样本;在与中国类似的新兴资本市场,如俄罗斯、印度,我们选择了20个样本。
我们以这些样本推算出的指标,推论中国的薪酬应该是多少。但中国要考虑更多的因素:物价水平、工资水平、竞争环境(有的国企还处于垄断市场),等等。
所有因素太多,无法都考虑。经过测算论证,我们决定只考虑两个层面:在同一个行业里面,衡量企业的三个业绩指标:资产规模、销售收入、利润水平。以此来对国内高管进行合理估值。
《21世纪》:在你的研究中,在同一行业中,同等业绩的中外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差距十倍,其中包括不少大型国有企业。
彭剑锋:与成熟的资本市场治理结构要求相比较,只有10%的中国上市公司建立了有效的高管激励与约束机制。
我国高管薪酬平均达到国际水平百分之十几。按行业看,航空、运输等行业差异较大,稍微接轨一点是金融业。按照我们的推算,国航高管跟国际接轨的理论薪酬应该是1400万,但他们实际上只有80万;神华应该是3700多万,但只拿到300多万;中国铝业应该是1500万,但也只有130万……
普遍来讲,中国高管薪酬还是低的。企业家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价值还没有得到真正承认。
《21世纪》:那么,你认为国有企业高管的原动力在哪里?
彭剑锋:我们研究中外薪酬比较,只是提供一个国际上的参照系,并不表示中国企业家就必须达到国外上市公司水平。我们已经根据中国企业的特殊性,如治理结构的不完善、某些行业的垄断程度等因素打过一些折扣了。
在国际人才市场上,薪酬高低就是能力和地位的象征。但在中国,国有企业家人才目前并没有市场化,更谈不上国际化,主要还是行政任命,因此,其待遇也同样不能完全市场化。
国有企业家有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的双重的价值诉求,政治待遇在目前中国的社会价值取向下,仍是国有企业高管追求的主要动力。这种动力,甚至高过经济动力。
一些国企高管甚至担心,过高的薪酬可能会阻碍其前程。因此,其策略是,自己拿的薪酬不高,但让下面的人比自己拿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