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本土企业财务重新恢复自身在管理和运营中应有的价值以来,传统教育背景的欠缺和实战能力的滞后,使得外企在华的分支财务体系长期以来对基于内部管理定位的本土企业财务体系扮演着居高临下的业务培训者和资源提供者的角色。而几乎同时并行发生的中国资本市场在经历了20年的曲折反复之后,随着后WTO时代金融全面开放局面的形成,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财务部门的定位已经开始向基于以资本运作为工具的外部交易角色进行转变,这个令人兴奋的全新舞台彻底动摇了一直波澜不惊的外企CFO职场江湖。
调查显示,整体行业发展趋势的利好以及本身能力和经验的积累使得高端管理人才,特别是外企背景的财务高管正呈现出薪资上涨和流动性巨大两大特征。外企CFO们面对机遇,或躁动或坚守或犹疑的心态以及跌宕起伏的职业历程折射出了时代的变迁。为此,《首席财务官》杂志特别策划了“外企CFO的职场江湖”这一话题,邀请专业咨询机构和至今仍然在外企供职的或者经历过外企职业生涯的财务高管,与广大本土CFO们分享其在外企职场江湖中的种种积淀和思考。
即便在“外企”这个词在本土求职者眼中最至高无上的10多年前,其在华机构CFO角色的全部内涵,也与真正意义上的本土企业对CFO的真实需求相去甚远。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外企的财务高管们迄今为止对本土企业仍在进行的布道和育人工程,在百度上键入“财务培训外企讲师”所得到的15.9万个搜索记录即是明证。
一位有10多年工作经验的外企财务经理提醒我们,“不要因此对外企有任何的轻视。无论是在企业管理、工作方式,还是生活方式上,外企和外企人都将依然如昨地对周围散发着积极的影响力。”
如今,这一影响力却转而以全新的方式带来更猛烈的震撼。
2003年1月,卸任路透社资讯和贸易系统部中国、蒙古和北朝鲜地区资深副总裁刚刚半年的马来西亚人陈伟成被猎头公司“猎”到了李宁公司,并出任该集团CFO。尽管此前并未出任过这一角色,但这并不影响这位资深财务管理者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带领李宁公司成功登陆香港资本市场。
2006年11月 曾任百安居执行副总裁兼财务总监的卫哲,加入了阿里巴巴并出任集团资深副总裁兼企业电子商务(B2B)总裁。一年后,卫哲携手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出身的CFO武卫把阿里巴巴的B2B业务带到了香港资本市场,前者以4825万股股票坐拥6亿元人民币身家,后者也囊括965万股股票而身价过亿。
职场高利润区的转移
2000年前后,遭遇天花板之痛的吴士宏、王树彤和李汉生分别离开光环中的微软、思科和惠普,在第一波互联网创业浪潮中选择了TCL、卓越网和北大方正。尽管从今天的标准来看,这几个选择并不算是成功,但当时却引发了一场渐成规模的外企高管跳槽热潮。事实上,曾经号称“亚洲第一CFO”的韩颖早在1998年6月就从惠普中国区财务总监的位置上跳槽亚信出任CFO,只不过由于当时本土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外部法律环境与今天相去甚远,其并未引发更多的追随者。
如今,外企的财务高管流向“pre-IPO”民营企业的声势渐为浩大。与那些口头上标榜追求理想的外企CEO的“下海”相比,大多是低调加盟的外企CFO们的选择则现实得多——更丰厚的物质回报(包括现金和股票期权)、更强势的参与决策权力、更自由发展的平台和更大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