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投资(Intel Capital)好些人都认为“很神秘”、“很酷”,仿佛一种世外高人的印象。“为什么他们总跟我们不一样?”很多背后的声音这样说。有时听起来倒真让人“飘飘然”。要了解背景,才知未来;要揭秘,先讲历史。
英特尔投资萌芽于90年代,成长于上个世纪末,壮大于2000年。据说原先是为了支持一些小设备供应商,为供给英特尔内部生产使用而建立。因英特尔常走在领先地位,小设备供应商的财务状况并不容许大量资金投入,所以英特尔的投资正好促成“双赢”局面。
刚开始时投资规模很小,也没有特定的团队,而且各部门各自为政,互不协调。一直到1996年,在SLRP(Strategic Long Range Plan)上Les Vadasz(英特尔排名第四号人物)从贝瑞特博士那里拿到批准,成立CBD(Corporate Business Development)本部,统一了各部门之间的投资团队。
当时这是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适值互联网兴起,在美国形成一股力量。英特尔高管已意识到洪流的来临(当然现在我们知道发生的时间,当时却无人能掌握,这也是投资行为里非常有趣的现象),单靠自家的有限能力和资源是不行的,要多“结盟”、“学习”。
我还记得当时部门内流传一篇投资建议书,是关于“Portal”的。那时有多少人看得明白我不知道,终归没有投就是了,那家公司叫Yahoo!……
英特尔产品的成功并未能替“企业投资”模式带来启示。英特尔是以顶级的工程师与海量生产闻名,很多行为、文化,都是从同一思路出发。比如在互联网热潮前,很多的投资都获得了理想的回报。总部一声令下——10X(意思是如有某些东西做对了,应把它做出十倍大增长!)整个部门马上加聘人手,加快投资速度,加大投资规模!在生产部门来说,这是绝对正确的思路。事实上这跟投资行为并没有很大的关联,投资中有“三分努力,七分幸运”的说法。一个案例的成功,并不表示下一个类似的就能获得同样的成功。把它过于简单化,只种下了2002年裁员撇帐的伏笔。
经过十年摸索,现在的英特尔投资虽然不能自称世界第一投资机构,但我认为冠以“世界第一企业投资机构”称号并不为过。单过去两个月,就有4家500强企业来向英特尔“取经”!企业投资事实上比很多机构高管的理解要复杂得多:
第一,是人。投资,特别是风险投资,关键就是人。跟现在热门的股票市场不一样,风险投资往往要3、5乃至7年才能退出。其间市场上的变化可不就是风险?特别是科技行业,技术发展很快,稍加不慎就会被替代掉。好的风投家都会跟公司一起熬过,帮助公司渡过难关。企业投资若难留住人才,如何有那么长的时间去帮助公司创业?对于留住人的问题,如何平衡企业内部薪酬体系与投资界通用薪酬标准的差异,是一大考验。
第二,是战略性回报与财务回报的平衡。企业投资一定要能为企业本身带来战略价值。但如何平衡战略性回报和财务回报呢?如两者之间产生矛盾,何者为先?再就是如何调动企业内部资源去支持被投的公司?BU(业务部门)要不要给否决权?要是被投的公司后来策略上改变,与英特尔策略违背,怎么办?这些都是会经常遇到的挑战。
第三,创投基金是友,还是敌?跟他们是合作,还是竞争?要合作,找谁?企业投资的价值在哪?如何在目标中定位?以前有一则笑话——[创投]要找退出,找企投!创投想要很高的增值,企投一定愿意,因为对他们有战略价值!“战略价值”几乎变成“笨蛋”的代名词。
第四,是决策过程。投资项目并不容许有充裕的时间好好地做计划,创业公司需要融资的时间表,却不是以投资者的主观愿望来决定。一般企投的决策过程层层叠叠——有一家我认识的企业,由CFO与BU头头来抓;想想看,CFO日理万机,还有精力去处理一笔一百万投资的小公司吗?等所有内部协调做好了,机会可能已经远去!
投资绝对是一种专业的行为,要赚钱更不容易,需要各方面的协调配合。英特尔投资就是在这条路上走过了十几个年头,慢慢摸索前进。其中的艰难,又岂如表面那么风光?
关于“英特尔投资在中国”,我想下次再谈。笔,可轻轻地放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