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困境(Financial distress)又称为财务危机,其最为严重的情况就是破产。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上市公司中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也不断增多。究其原因,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行业不景气、市场竞争激烈、会计准则的变更等客观原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业绩,但根本原因还是企业自身的问题。
一、经营管理上的失误
1、“穿新鞋,走老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层经营理念比较落后,计划经济的思想还根深蒂固。他们并没有改变计划经济的“等、靠、要”思想,经营机制没有根本转变,也没有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仍是老套路,政企不分,权责不清,机构臃肿,效率低下,最终陷入亏损的万丈深渊。
2、主业萎缩。企业多元化经营并不是意味着没有中心和主导产品。而T族(ST、PT)公司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主业萎缩成为该类企业的一个普遍现象。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也没有通过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占有率等手段,来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而只是依靠委托理财等非经营性收益度日。一般而言,非经营性收益大多只是企业或者政府的偶然性行为,很难可持续发展。
3、盲目投资。不少财务困境公司在投资之前,并没有经过科学的可行性论证,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结果就是项目盲目上马,投资方案实施后,不仅没有给公司创造效益反而带来负面影响。
4、大量举债,偿债风险过高。研究一下T族公司的材料,我们不难发现很多PT公司上市之初就已种下了祸根:大量举债投资,投资战线过长。由于投资的企业大多经营不善,使这些企业步入了没钱还债,债务雪球越滚越大的恶性循环。巨额的债务、很低的经营能力和艰难的融资渠道的共同作用,必然使这些公司的经营状况越来越恶劣,最终走向破产。
5、“三费”过高,资金匮乏。很多企业“三费”居高不下,运营成本之高,已经达到了企业无法支撑的地步。这些企业经营管理效率低下,应酬过多,缺乏资金控制和资金管理意识,放任自流,导致企业陷入困境。
6、公司治理结构的严重缺陷。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很多缺陷,譬如“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等现象。而目前的“监事会”“独立董事”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只是一个“花瓶”,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7、追求高速,急功近利。很多企业都是盲目扩张,实现多元化投资分散风险,急功近利大幅度做广告,结果导致企业在无休止的竞争中迷失方向,最终无奈的走向衰落。
8、“股东”大抽血。很多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把上市公司作为“提款机”,通过大额的债务担保和债务重组等种种手段从上市公司“抽血”。翻开ST、PT公司的年报,上市公司应收大股东的帐款,数额之大,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9、经营杠杆的负效应。我国上市公司中因经营杠杆使用不当而导致财务危机的例子有很多。如众所周知的“标王”秦池的破产就是典型的例子。
10、财务杠杆的负效应。财务杠杆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给企业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又可能给企业带来负面、消极的影响。当总资产收益率大于借款利率时,举债能够为企业带来积极效应;相反,当总资产收益率小于借款利率时,举债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甚至是财务危机。我国陷入财务的上市公司中,一部分就是财务杠杆负效应的结果。
二、深层次原因探讨
1、企业家是官员。众所周知,中国的大多数“企业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而是“官员”。他们大多数从政府官员演化而来,或者是由政府部门指定,其中很多都具有“行政级别”。这些人之所以走上企业领导岗位,往往并不是因为其经营上的才能,更多的是由于其政治上的才能。所以很容易造成这样的现象:在其行为中,政治倾向要大于商业倾向;在其个人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上,更偏好于政治素养,而非严谨、系统的商业训练。这就很容易造成两种背离:一是收益和风险的背离。这一背离导致了中国企业家片面夸大收益,而忽视存在的风险,也很容易形成激进的战略措施。二是企业家努力程度和经济利益的背离。企业家的努力程度与企业本身的业绩存在很大的相关性,然而,由于分配机制的障碍,企业家很难得到自己辛勤的劳动成果。
2、企业家的道德缺失。中国的企业家群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算得上是“功利主义、不择手段的理想主义者俱乐部”。在这一特殊群体中,存在着“道德缺失”的现象。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是靠投机经营起家的,而大多数国有企业则是依赖不同企业的差别待遇而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也就是说,我国企业多数都不是靠市场上持续而卓越的经营而发展起来的。这也是为什么国内一些看起来很强大的企业,一旦遇上国际上知名企业就很快显示出其脆弱本性的根本原因。
3、普遍缺乏系统的职业精神。“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杜拉克在他1995年出版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第一次指出美国经济已经从“管理型经济”转变为“企业家经济”。据此可以明确,一个真正的企业家时代应该具有以下三个最为基本的特征:一是该国拥有大量的中型现代企业,成为国家经济进步的孵化器和推动力;二是管理成为一门技术被广泛应用,由此出现了一个具有职业精神的专业型经理人阶层;三是在经济生态圈中形成了一个成熟而健康的经济道德秩序。如果用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观点:中国企业家要真正成为这个社会和时代的主流力量,那么首先必须完成一项工作———一项比技术升级、管理创新乃至各种超前的经营管理理念更为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创造中国企业家的职业精神和重建中国企业的道德秩序。
4、经营者的英雄主义情结和军事化的思维。由于历史和文化的熏陶,我国的企业家内心深处有很深的英雄主义情结和军事化经营思维。曾经名噪一时的巨人集团、三株集团和秦池古酒都是典型的军事化管理经营案例。从市场份额的争夺来看,经营者毕竟不同于将军,企业及其员工也不同于军队,现代市场更不同于过去的战场。所以,那些带有浓重的军事化色彩的管理模式就算红极一时,也会因为其不合时宜的管理思维而走向失败。
1、能够反映财务管理宏观环境及其变化情况,对环境的变化具有很强的适应和应变能力。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虽然存在于企业以外,企业无法对其施加影响,但并不是说企业面对环境变化就无所作为。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该能够灵敏地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进行反映,以便于决策者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从而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此降低因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2、要有利于增强风险意识,加强风险教育。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因此,企业经营管理者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竞争和风险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风险无处不在,试图完全避免风险是不可能的。其次,要树立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领导者的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其风险教育,从根本上杜绝财务风险,保障投资人利益。
3、要有利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向内部控制制度提出更高的要求,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包括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组织建设权责分明、交易处理程序适当、信息记录真实、披露及时、审计客观独立等内容。必须要有以致力于消除隐患、堵塞漏洞、防范风险、审慎经营为宗旨和标志,建立全方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多元的监控措施和设立循序渐进的多道保安防线。只有这样,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才能发挥最大功效。
4、要成为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结合体。定量分析虽然是通过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加工和处理来完成财务风险预警的,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但这种方式也会受到不同企业条件差异、企业在不同时期影响因素的变化、评价时对评价指标的选择,以及企业对会计政策的选择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无法满足企业对财务风险预警的全面需要。而定性分析则是在财务报表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分析人员的经验判断,可以对定量分析的不足加以弥补。为此,企业不但要通过定量分析,把握企业的发展趋势,而且要相应地结合定性分析来进行考量和判断。
5、要能够反映企业家因素的影响。企业家因素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不容忽视,适用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体现这一点。如前所述,我国特殊的国情造就了我国特殊的企业家团体,其本身所带有的政治色彩、在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道德缺失、系统职业精神的缺乏以及军事化的思维方式,都应在模型中设立相应指标。忽略了这一重要因素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在我国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