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兼并是企业在短时期内做大做强的最佳捷径。昨日,记者就民营企业如何避免被收购企业的财务陷阱问题采访了广东企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常务理事、财务管理专家黄林。
黄林认为,企业财务报表是综合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本及财务状况变动的书面文件,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目的是为了达到社会资源的合法配置。因此,企业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政府以及其他机构都要求企业提供的财务报告能够真实、公正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本和现金流量,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管理层为了达到获取非法利益,蓄意粉饰自己的财务报表,通过各种办法设置报表陷阱,从而使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机构等使用报表的主体上当受骗。
经济交易陷阱
黄林认为,民营企业收购兼并中碰到最多的就是经济交易陷阱。
他说,在这里,经济交易陷阱主要是指被收购企业通过构造各种实质上虚假的经济业务来设置的报告陷阱,即设置缺乏实质的交易并让交易真实地发生。也就是真实地反映虚假的业务,是赤裸裸的造假。这种造假的方式主要分为会计凭证的造假和会计账簿的造假。其中会计凭证的造假是指编制虚假的会计凭证,它具体包括不如实填写会计凭证、白条顶库、收据当成发票、虚构的没有任何实质内容的合同与协议、制造假文件和开鸳鸯发票等等。既然会计凭证是虚假的,那么记账凭证肯定也是虚假的,比如倒编记账凭证,根据财务报表的数据倒过来做记账的凭证;会计账簿的造假主要包括假账真填、涂改、损坏、销毁账簿,不正当挂账、收入、负债不入账、结账作假、设置账外账等方式。
常规会计处理陷阱
黄林说,常规的会计处理的陷阱是指通过合法的手段,利用会计法律的缺陷和会计政策中规定不具体、不明确的条文,进行会计信息的操作。这就是合法的造假,通过钻法律的空子,打会计处理的擦边球来提升企业的业绩。
会计处理的陷阱主要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设置收入陷阱,指虚构销售收入,具体方式有虚开发票确认收入、利用鸳鸯合同虚构收入、利用应收账款虚构收入等;第二类是操纵收入的任定时点,主要表现为收入时间的提前和延迟。被收购企业为了增加收入,提前确定收入,把未来的收入也计算进去,但这是会计政策不允许的。同样的,企业也可能通过调整债务来造假,也就是把一些要支付的债务延迟到下一个月的报表中;第三类是在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时确定收入,如对有附加条件的研发产品全额确认销售收入,在仍需提供未来服务时确定收入。而不考虑收入项目的扣除来确定收入,这种扣除主要包括货物的退回、折扣和折让;第四类是资产计价的陷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良资产的挂账、长期待摊费用、各种损失和潜亏的挂账;二是利用存货来获取利润。执行方式往往有虚构存货、存货盘店操作造假、存货计价不当等;三是会计政策、会计估价和重大会计差错的更正陷阱,比如更正存货的计价方法、变更坏账的具体方法、变更固定资产的折旧政策等等。
关联交易陷阱
黄林提醒,关联交易的陷阱主要发生在集团性企业中。比如上市公司与母公司控制的其它子公司之间普遍存在错综复杂的关联关系与交易。他们在关联企业之间进行非实质性转移的交易,构造循环陷阱,以实现调解收入和提升利润为目的。
在这里,关联交易的陷阱比较多,主要的有以下五种方式:第一种是关联购销的陷阱,主要是低买高卖,制造虚假的关联销售行为,这主要是为了粉饰上市公司的报表,提升上市公司的利润;第二种是费用分担的陷阱。指上市公司通过操纵关联方之间各自分摊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费用,实现提高利润的目的;第三种是关联之间融通的陷阱。主要操作为母公司向被投资的企业收取资金占用费以提高上市公司的利润,使上市公司利用资金融通避税;第四种是恶意担保的陷阱,使得担保贷款成为上市公司向银行圈钱的手段,主要是以大企业或者造假的名声来骗取银行的贷款;第五种是资产租赁的陷阱。企业将不良资产委托关联公司租赁,定期收取租金,这既避免了不良资产的负担,又博取了利润;上市公司将部分资产转让给关联公司,在获取一笔资产转让费用的同时,又签订承包合同,以低额的租金将资产租回;上市公司以较低的租赁费来租取关联方的优质资产,从而获取高额利润。
资本经营陷阱
黄林认为资本经营陷阱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首先表现为企业合并的陷阱。它是指上市公司利用合并范围变更来提升利润,具体说:尚未开业或尚未正常经营的子公司由于没有利润,上市公司来将其合并;当上市公司试图提高账面利润时,就有可能选择将所属子公司的利润合并进来,而将那些赢利状况不佳甚至亏损的子公司从合并范围内切除;利用企业合并一次性冲销低额费用,主要手段有:重组准备的计提和费用、借并购之机冲销巨额未完工的研发费用;操纵合并商誉;资产评估陷阱,一般说来,规范的评估方法主要有重置成本法、收入限值法、现行的市价法,但企业往往选择其它的方法来评估;评估增值幅度太离奇,评估过程如同凑数游戏,是企业利用资产评估来消除潜亏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