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当机构资金规模过于庞大时,选股策略将无法适用。在国内股市深度广度增加的情况下,中国的投资管理策略将出现第二次大变革,对于大型机构投资者来说,其投资方式将从选股策略转变到资产配置上来 。
当机构资金规模过于庞大时,选股策略将无法适用。在国内股市深度广度增加的情况下,中国的投资管理策略将出现第二次大变革,对于大型机构投资者来说,其投资方式将从选股策略转变到资产配置上来中国证券市场因为股改而获得新生,最近一年出现巨大的变化,而市场结构变迁对投资管理方式将产生重大影响。我们认为,目前的变化将带来投资管理策略的第二次大变革。
中国股市结构六大变迁主要体现在:
1.未来证券市场主要市值将集中在银行、保险、电信、石油等大型股票,证券市场的表现与宏观经济密切相关,也和一些大市值股票的表现息息相关。
2.从广度上,未来几年证券市场处于大扩容阶段,市值呈几何级数增加。
3.从深度上,大市值股票统治指数,但是股票数目增加更快,主要是小盘股数目的大量增加。比如,深交所计划未来三年推动1000家中小企业上市,而现在中小板企业只有100家左右。
4.基金发行规模越来越大,其他机构投资者也将取得很大发展。去年以来基金首发规模动辄超过100亿元,而这样数量级别基金的大量出现预示着资产管理模式必然要出现新的变化。
5.交易机制发生变化,催生多种盈利模式。短期来说,市场波动主要体现的是资金与资产的匹配;长期来说,市场变化主要体现的是价格与价值的匹配。基本上,在2005至2006年,管理层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市场化的管理体系和基本制度,未来还会通过制度建设提高市场和企业基本面的价值。另外管理层未来还将在创新的交易体系和新产品上下功夫。如可能出台:融资融券;T+0;股指期货;备兑权证。这些新的金融产品将催生多种新的投资管理模式,使得未来对冲基金的设立成为可能。
6.全球的配置资金和积极资金在两极分化。最近几年,全球资产管理模式出现两极分化,配置资金大量增长,创新的积极管理的小型资金也在快速发展,传统模式在萎缩。
中国投资管理策略的第一次大变革来自于2001年熊市泡沫破灭,其后以基金为主体的投资者需要价值投资理念,也就是从以交易为主的策略转变成以价值选股为主的策略,这个策略有效的适应了熊市规避风险的需求(比如只要EPS增长,机构就有信心持有),变得有生命力并流行开来。
随着牛市的到来,证券市场结构和容量迅速扩张,新金融产品不断涌现,以及机构投资者超常规发展,百亿元级别基金大量出现,保险和养老机构以及私募投资取得巨大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投资管理策略将出现第二次大变革,对于大型机构投资者来说,这种变革是其投资方式将从选股策略转变到资产配置上来,这种转变是一个必须的过程,如果大型机构不能适应这个转变,未来竞争中将处于劣势地位或者将被边缘化。
在新的变革中,未来多种投资策略会并存,更加多样化,主要的投资策略分为:配置、选股和交易,而每个策略的使用范围依据资金规模、投资期限、流动性、市场环境等因素具有不同的适应特征。未来专业化、配置、ALPHA、对冲等将成为常用词。在这个变革中,不同的机构应该根据自身资产规模和投资能力,选择不同策略,以图在市场中立足。比如一个擅长自下而上选股的投资经理管理100亿元的资金就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国外研究表明,超过市场流通市值0.1%-0.2%以上规模的资金,必须使用组合管理为主的自上而下资产配置方法。对于配置来说,有三个策略可以选择:
1.消极配置——以指数化配置为主;
2.积极配置——我们这里提出了BL配置分析框架和模型,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BL模型是目前最好的、大型机构必须掌握的积极配置模型,通过把行业研究员较为精确的主观观点(比如A行业比B行业好的相对观点和A行业未来三个月绝对收益为B%的绝对观点)和客观观点量化,并给出较为细致的合乎逻辑,并且可以操作的资产配置建议。
3.而对于保险机构等以大资产类型配置为主的机构投资者,我们这里推荐BETA基础的资产配置,这是目前最好的大资产类别配置工具。
处在市场流通市值0.1%-0.2%之间规模的资金,可以采用核心卫星组合策略。
只有规模小于市场流通市值0.1%以下的资金,选股和交易才有意义。
尽管未来大资金的投资策略转型为资产配置,但是过去以交易和选股为手段的投资策略也并不会消失。资产管理的未来发展会对这两种策略提出新的要求。通过数量化差异分析,我们将选股分为自上而下选股和自下而上选股,并且深入研究了两个选股模式的内涵,比如自下而上的选股如何从分析EPS增长过渡到分析业务模式与竞争优势。而原来基于市场方向的交易行为也将继续存在,但是更加数量化,包括:数量化的市场方向交易和数量化的对冲交易分析。
未来选股和交易更多集中在小型基金和私募资金,而大型资金将更多采取配置方法,这样在投资策略上,国内大型投资机构将与国际主流投资机构接轨,并且未来基于选股的公募基金经理会越来越少,公募基金经理在组合管理中的整体地位也将下降,公募基金更多是提供标准化多风格资产配置产品。
资金规模的影响
我们前面一直阐述投资管理策略的必然变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积极策略不只是包括自下而上的选股,因为选股对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并且当资金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选股变得没有任何意义。一旦资金规模过大,流动性、交易成本、买入比例限制等就制约了选股策略的表现。这在2006年就已经有所体现。
国外研究表明,在增加资金规模限制、组合周转率限制、以及买入数量限制、持有期限等限制性因素(这些限制对于公募资金是合理的),选股的重要性大大下降。小资金可以更灵活地选择股票,但是当资金到一定规模后,可选择的股票范围越来越少。如果国内流通市值是2万亿元,那么100亿元规模以上的资金选股会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资金规模达到市场流通市值0.3%,则选股策略平均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资金还受到组合周转率限制,比如一个小资金的组合周转率可以一个季度达到100%,但是一个大型资金一个季度的组合周转率在美国只有15%(大型资金的平均水平)。另外还有买入数量限制,比如一个季度最多可以买入一个股票流通量的5%而不会对股价造成影响,并且公募资金不可能买入一只股票的总数量超过该股票流通股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