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玻璃工艺品加工业发展现状调查
玻璃工艺品加工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多年来一直被一些地方作为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产业来抓。经过长期集聚式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据对苏中地区某县的调查,该县共有玻璃工艺品加工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102户,占全县一般纳税人总户数的6.3%;年产值8.5亿元,年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近10万人,促进农民人均增收2.1万元,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一个支柱性产业。但是,今年以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玻璃工艺品加工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主要表现在:
1、原材料价格猛涨,企业生产成本骤增。去年下半年以来,玻璃工艺品生产所用的各种原、辅材料、燃料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如玻璃管由去年每吨4800元涨到5850元,上升了21%;各种包装材料上涨了17%;吹制玻璃所用氧气由每瓶9.5元涨到13.5元,液化气从每吨4750元涨到6500元,涨幅达33.5%;油价上扬使企业运输成本上升了15%;新《劳动合同法》加大了对劳动用工保护的力度,也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综合统计测算,企业生产成本平均上升了21.6%.
2、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和人民币不断升值,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去年下半年,玻璃制品退税率由13%下调为5%;今年以来,人民币升值步伐明显加快,对美元的汇率已由汇改初期8.27升至6.99,上升了15.5%.这两个因素挤占玻璃工艺品加工行业约15%—20%的盈利空间。
3、国际贸易壁垒的影响,加大了企业出口成本。受去年“出口玩具事件”的影响,欧美国家在玻璃工艺品进口上也设置了诸多贸易壁垒,新增了安全性检测、摔箱测试等检测工序,提高了检测标准。据测算,多重检测程序增加约5%的出口成本。
综合上述各种因素,今年来玻璃工艺品加工业平均利润下降了28%,有近60%的企业处于盈亏边缘线,有近20%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今年1-5月份,该县玻璃工艺品加工业实现销售22506万元,上缴国税951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3.89 %和26.45%,有30%从事玻璃工艺品加工的农民工处于“待岗”状态。
二、推动玻璃工艺品加工行业发展的举措
面对严峻的形势,玻璃工艺品加工行业应该积极适应市场变化,抓紧调整产品结构,转变贸易方式,摆脱发展困境,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1、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出口档次。税收政策调整特别是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直接体现了国家外贸政策导向。去年下半年,国家将玻璃制品的出口退税率从13%一次性直接下调到5%,调低了60%,充分说明国家对这种产品出口进行了全面调整;而圣诞工艺品等其他高档次的玻璃工艺品的出口退税率仍维持在11%左右。作为外贸出口企业应该认真解读国家出口退税率调整的内涵,做好产品结构调整文章,本着“有保有压”的原则,将普通的玻璃制品向圣诞工艺品及其他高档次工艺品转变,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提升产品出口档次。
2、转变贸易方式,扩大直接出口比例。据测算,目前玻璃工艺品加工企业中,仅有20%的企业有自营出口经营权,自营出口额仅占玻璃工艺品生产总产值的25%,其余75%的产品是间接出口、转单贸易,通过香港、台湾等中间商销往欧美市场。据调查,目前欧美市场上一件价值在10美元的玻璃工艺品,在国内玻璃加工企业的报价只有3美元,剔除报关出口的运费、保费、佣金等,有3美元的利润被中间商所得,国内加工企业只有0.5美元的利润空间,是中间商所获利润的16.67%.在我市玻璃工艺品加工行业不断发展成熟的情况下,应逐步摆脱对中间商的信赖,利用电子商务、有组织地参加国际商品交易会等多种形式,把产品直接打到欧美市场上去,减少中间周转环节,提高盈利空间。
3、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经过多年集聚式发展,我市玻璃加工行业已经培养了一大批技术能手和产业工人,储备了一定的新款设计、新品研发能力,具备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在国内劳动力成本普遍上升、市场恶性竞争、行业利润急骤下滑的情况下,如果不转变观念,仍固守“困境”,只能“坐以待毙”。必须大胆实施走出去战略,抓住人民币升值的有利时机,发挥本地的技术研发优势,引导本地企业到境外、国外投资办厂,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做活玻璃工艺品加工文章,努力把本地“玻璃加工制造中心”变成“玻璃工艺研发中心”,真正提升本地的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