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过转移定价逃避纳税。转移定价,是指集团内的关联企业之浊,为了确保集团利益的最大化,在集团
内部人为地控制定价,包括产品价格、贷款利息、无形资产转让价格、劳务费用等等。外企通过转移定价逃避纳税,大体上占避税总金额的60%以上。其主要手法包括:一是与海外母
公司进行关联交易。跨国
公司在中国成立的合资企业,会跟母
公司之间发生很多关联交易,比如从母
公司采购生产设备及原材料等。一些外商利用其“两头在外”的优势,在其与境外关联
公司进行交易时采用
内部定价,将原料进口价定得高于
国际市场价格,而产品出口价却定得低于
国际市场价格,“高进低出”,增加成本,造成账面亏损,从而将企业的利润向境外转移。二是向母
公司支付巨额的特许使用费。据《
国际金融报》报道,1996年成立的苏州耐克,是耐克
国际在中国
投资注册的全资子
公司,两者间一个联系的纽带是双方共同签订的《工业产权许可及独占分销协议》,该协议要求苏州耐克从2000年6月起,按其产品在国内销售额的6%支付给耐克
国际股份有限
公司作为耐克商标使用权费。2003年太仓海关发现,根据WTO的协定,商标使用权这种间接支付被严格认定为海关征税所基于成交价格的组成部分,对这项转移应该征税,于是双方发生了争端。为什么苏州耐克愿意选择支付环节缴税而不愿意选择海关缴税呢?这里面大有
文章!以2001年为例,该年度苏州耐克实现销售额超过7亿元,如果正常对外支付商标使用权费,大约在4200万元以上。如果从支付环节纳税,大约需缴所得税420万元左右,但如果由海关补征,却需缴纳税款1554万元左右,两者之间竟然相差3.7倍。三是提高设备价格,虚增
投资成本。有些外商为逃避缴纳特许使用权的预提税,将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的定价高于
国际市场价格,或将其隐藏在设备价款中,或把技术转让价款隐藏在设备价款中;也有些外商利用其掌握
国际市场
信息的有利条件,利用我方不了解相关
信息的劣势,将
投资设备价格和技术转让价格大幅度抬高,有的甚至高于
国际市场价格几倍,从而增加成本,减少利润,逃避纳税。
2.通过“资本弱化”向海外支付巨额利息逃避纳税。我国税法规定,对
公司支付的利息,一般允许作为费用抵扣,而支付的股息则不得扣除,需计入应税所得总额中去。于是许多跨国纳税人为在华
投资而筹措资金时,常常刻意
设计资金来源结构,千方百计
表现为举债
投资,向母
公司或境外银行大量借贷,加大借人资金比例,扩大债务与产权的比率,增加成本列支,从而支付巨额利息,减少账面盈利。在我国涉外企业中,外商自有资金一般所占比重都较低,即使在扩大生产规模过程中,也尽量向母
公司贷款作为投人资本,从而降低
税务成本,最终达到避税目的。根据国家
税务总局的调查,目前外商
投资中国的资金中,60%以上是借贷资金,自有资金比例并不高,这种资本弱化避税的手法大大降低资本最低回报率,成为企业合理利用
财务杠杆增加利润的手段。据《21世纪
经济报道》披露,美国宝洁
公司(P&G)就是采取这种资本弱化的方式进行避税。2002年,美国宝洁在华子
公司广州宝洁从广东某银行获得高达20亿元左右的巨额贷款,然后从中拨出巨资以无息借贷的方式借给关联企业使用.一次性实现了8149万元的避税。广州宝洁此举,一方面将其所承担的利息支出在税前扣除,少缴纳所得税;另一方面则回避了正常借贷产生利息所得税的税赋。3.通过在
国际避税地
注册公司逃避纳税。跨国
公司通过在维尔京群岛、西萨摩亚、开曼群岛等实行低税赋
政策的国家或地区设立基地
公司,再通过其与中国子
公司的
商业、
财务运作,帮助子
公司将销售设备、收取费用所获得的利润从设在我国的合资
公司那里转入基地
公司,逃避高纳税。或将在避税地设立的
公司作为
国际贸易中转地,实现“低进高出”,也就是从中国子
公司以低价买进产品,然后加高价格卖到目的地同一企业下的销售
公司,从而使大部分利润被留在了避税地。
4.通过抵消往来账目减少收入逃避纳税。一些在华跨国
公司的子
公司将生产的产品销售给在国外的母
公司,形成母
公司对子
公司的欠款,同时在华跨国
公司的子
公司在母
公司所在国发生的费用由母
公司代垫,母、子
公司将双方欠款对冲,以此减少国内子
公司的收人,少缴税款。
5.利用我国的
税收征管漏洞逃避纳税。跨国
公司利用各国税制的差异,以税负较轻的
投资经营形式和收入项目(即低税点),达到最大限度地规避税负的目的。我国近年来出现了大量外商滥用
税收优惠的现象。例如,我国税法规定,生产性的外商
投资企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从开始获利年度起,可享受“二免三减半”的优惠。于是,有些外商就千方百计推迟盈利年度的到来,使企业长期处于无税负状态;或者在
税收减免期临近期满时,设法从原企业中分离一部分出去,成立新的外商
投资企业,以谋求:享受新的减免期优惠。
6.隐瞒业务范围或改变业务性质逃避纳税。许多从事经营活动的外国企业在华代表处,在办理登记时,故意注明其业务范围仅限于为母
公司搜集
信息或从事
其他准备性、辅助性的活动,从而避免被
税务机关认定为常设机构,逃避纳税。有些境外
咨询机构则通过有意改变业务性质,将在境内从事
咨询业务所取得的收入转化作境外所得,或者将应纳营业税的特许权使用费收入转化为股息,以逃避我国的营业税。
7.利用电子
商务逃避纳税。跨国企业利用电子
商务避税
表现在:利用电子
商务的隐蔽性,避免成为常设机构和居民法人,以逃避所得税;利用电子
商务快速的流动性,虚拟避税地营业,以逃避所得税、增值税和消费税;利用电子
商务对税基的侵蚀性,隐蔽进出口货物交易和劳务数量,以逃避关税。
外资企业避税造成的严重危害
1.给我国造成巨额
税收损失。外资企业避税的直接危害是减少我国的
税收,据此前有关部门的测算,在华外资企业年避税的金额在300亿元以上。而近日有的媒体引述一些地方
税务官员的测算,这个数字可能高达1270亿元之巨。可见,外企避税给我国造成
税收损失之严重程度。
2.国内的“假外资”现象愈演愈烈。由于外资企业相对内资企业避税比较容易。许多国内企业在
投资之前,先绕道去国外寻找可代表自己利益的
投资主体,然后将自己的资金汇往国外,再以外商名义在国内进行
投资,造成大量的假外资现象,从而无形中造成国家
税收的大量损失。中国外汇
管理部门近两年在检查中发现,境内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转变为外商身份再回国内
投资的现象不少,其中
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尤为严重。在目前已发现的近十起案件中,“假外资”金额合计达5000多万美元。另据
商务部
研究院统计。在中国每年实际利用的外资中,约有1/3是国内资本“留学”后回流形成的,若按2004年引资600亿美元的规模估算,其中约有200亿美元是“假外资”。
3.正在将我国的民族企业推向困境。外企利用各种途径避税,使内资企业的赋税相对较重,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税负更重.非常不利于我国民族企业的发展。再者,国有企业交的是增值税,增值税的发票还可以抵扣一些税款,而大多数民营企业是小规模纳税人,不交增值税,交的是营业税,而营业税发票是不能抵扣的,这也给民企造成了极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外资企业避税的危害如此严重,并不是在我国独有的孤立现象。从
国际上看,跨国
公司避税已经成为世界各同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许多国家都在采取反避税措施。美国是最早实行反避税的国家。美国规定,企业避税(所得税净额达500万美元以上的,除如数追缴外,还将处以20%-40%的罚款。不仅如此,在美国11万联邦
税务人员中.有数百人专门从事反避税
工作,同时还拥有一支精干的
税务警察队伍,把避税当成偷税一样严厉打击。韩国也在通过推进税法改革加强
管理国外资本避税行为。例如,为了防止国外资本在获得巨额利润的同时利用《租税协议》(避免双重征税协议)避税,韩国政府不断推进《租税协议》的修改与完善。
我国的反避税
工作与国外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在跨国
公司日趋复杂的避税策略面前,我国的反避税还处于初级阶段。面对外资企业避税带来的严重危害,我国应采取有效措施对
这种逃税行为予以重拳打击。当前,急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涉外
税收法规;加强
国际问的
税收协作,构筑有效的反避税
工作网络;提高
税务征管人员的素质,建立一支强大的反避税专业队伍;加强对涉外
税收的监督
管理,强化征管等,以加大反避税
工作的力度。
(摘自《企业改革与
管理》2008年第1期P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