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分稅制改革後最重要的稅收改革,已經拉開序幕。今年8月1日,被稱為我國目前稅制改革“重頭戲”的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正式推向全國。
所謂營改增,即營業稅改徵增值稅,以減少無重復徵稅,統一納入可以抵扣的增值稅系統,十二五期間將全部九個徵收營業稅的行業(交通咻敇I、建築業、金融保險業、郵電通信業、文化體育業、娛樂業、服務業、轉讓無形資産和銷售不動産)納入改革範圍,
營改增既是結尾,也是開始。按照財政部的説法,營改增是1994年分稅制改革的收尾工程,打通稅收抵扣鏈條,避免重復徵稅,實現稅收中性原則。實際上,營改增也是中央與地方分稅制二次改革的先聲,改變中央與地方稅收事權責不匹配的現狀。
營改增的直接效果很明顯,為企業減負、發展現代服務業等第三産業。
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解學智表示,截至今年5月底,上海、北京等9省(市)“營改增”試點,共有129萬戶納稅人納入試點範圍,試點納稅人改徵增值稅累計入庫448億元。據測算,與繳納營業稅相比,9省(市)減稅176億元,減稅面超過95%,減稅幅度達到28%。除了增值稅發票難以取得、難以抵扣的交通咻敗物流行業之外,其他行業稅收負擔均下降。另據預測,試點擴大到全國後,試點地區2013年企業將減輕負擔約1200億元。
地方政府承擔過度期間的壓力。以往營業稅是地方政府主要稅種,由地稅局徵收,增值稅則是共用稅種,按照75:25的比例由中央與地方政府分享,由國稅局統一徵收。在營改增試點階級,作為過度舉措,地方政府依然享有原營業稅改變化增值稅的部分,但營改增後減少的稅收收入由地方政府承擔,同時,稅負上升的交通咻敇I等補貼,也由地方財政承擔,一齣一進,地方稅收至少減少1200億元以上。
稅收事權責不匹配由來已久,扭曲公共財政體制。為了救地方財政之急,地方政府主要靠土地出讓金等政府預算基金彌補財政缺口,致使地方政府患上土地財政依賴症,沉疴難起。誰都能看得出地方政府成為“大地主”的不合理、不合意之處,政府靠土地收入咿D只是一時的救急之舉,不可能成為法治國家的長遠基礎,法治國家的基礎就是法治稅收。
為了減少土地依賴症,地方稅收不僅不應減少,還應該更多元、更公平、受到更嚴厲有效的約束,以期建立完善的公共財政體制。可以想像,在營改增期間,土地財政仍然佔據舉足輕重的作用,地方債務負擔依然沉重。只要稅制一天不改變,地方債務與土地困局就不可能改變。
改革的決心的巨大的。營改增減少地方稅收收入是暫時現象,中央與地方稅收邊界不清、用一把勺在一口鍋裏吃飯的情況無法持久,未來必然按照事權利重新調整稅收比例。8月1日,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人民日報》撰文,明確提出未來將進行分稅體制的全面改革:“隨著‘營改增’的全面完成,作為地方主體稅種的營業稅最終將被完全取代,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加快地方稅體系建設的步伐,按照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原則,推進財政體制改革,使之更加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
營改增掀開二次分稅制改革的大幕。第一次分稅制改革建立基礎稅收框架,使中央的財政實力大大加強,後遺症是土地財政與地方政府公司化;第二次分稅制改革重新構建中央與地方的稅收分配體制,重新改革稅種,增加或者減少某些稅目,目標是建立公平的、法治的、為市場護駕的稅收體制。
眾所矚目的一些稅收改革,如房産稅、消費稅等也將統一的二次分稅制改革的大旗下,很可能在漫長的改革過程中逐漸被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