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税收执法
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发布日期:2009-05-08
文章来源:互联网 一、
税收执法
风险的概念 所谓执法
风险,就是具执法资格的国家公务人员在执行法律、法规所赋予的权力或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存在有未按照或未完全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要求的行为执法或履行职责,侵犯、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给国家或人民群众造成一定的物质或精神上的损失以及应履行而未履行职责,所应承担的责任。
税收执法作为国家行政执法的一部分,承担着为国聚财,堵漏增收的重任。正是由于
税务机关是国家财政收支的关键部门,已越来越成为国家纪检监察部门关注的对象。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健全,公民和法人的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如果我们的
税收执法人员不及时调整
工作思路,转变执法观念,克服随意执法的老毛病,就随时存在着执法
风险,小到
经济损失,大到触犯刑律。 二、防范和化解
税收执法
风险的意义 防范和化解
税收执法
风险的意义就在于保障
税收执法部门有一个安全的
税收执法环境,起到稳定队伍,增强凝聚力,提高战斗力的目的,从而促进
税收工作效率,更好地维护税法的尊严。防范和化解
税收执法
风险,保障
税收执法安全的意义主要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维护
税收执法人员的切身利益。如果
税收执法人员的执法安全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今天这个受到纪律处分,明天那个受到法律制裁,将严重影响
税收执法队伍的稳定,不利于各项
税收工作的开展。因此,防范和化解
税收执法
风险,保障
税收执法安全是保护同志、稳定队伍的基础,是内树正气、外树形象的关键。 二是树立
税收执法机关的良好形象。如果我们的
税收执法人员能够时刻保持执法
风险意识,做到正确执法,文明执法,同时做好
税收服务,努力化解征纳矛盾,不仅能够降低执法
风险,而且能够很好地树立自身以及整个
税收执法队伍的形象。反之,如果执法方式简单,执法手段粗暴,就会造成征纳关系紧张,降低自身执法安全系数,增大执法
风险,损害执法队伍的形象,使
税收执法
工作处于被动。因此,化解
税收执法
风险,保障
税收执法安全也是树立
税收执法机关良好形象的根本。 三是确保
税收征管质量和
税收收入。如果
税收执法人员能够始终保持执法
风险意识,就能确保政令畅通,使各项
税收方针
政策及规章制度得到很好地落实,提高执法人员的
工作责任心,克服麻痹
心理,确保尽职尽责,应收尽收。 三、
税收执法
风险的
表现形式 一是执法不严被追究责任的
风险。主要
表现为不能严格依法治税,执法随意性大,疏于
管理、玩忽职守、推诿扯皮、处罚不当、违法不究等行政不作为问题。如某
税收管理员在日常
税收管理中未深入实地进行税源巡查,
工作蜻蜓点水、敷衍了事,从而造成多起纳税人采取假停业、假转非手段偷税的事件,被群众举报后受到行政处分。 二是执法水平低引发执法
风险。主要
表现为:一方面是部分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执法程序不清,使用
税务文书及引用法律条文错误,职责履行不到位;另一方面是粗心麻痹,
工作不细致。如纳税人的税款已缴纳而
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措施却未及时解除而造成执法过错。又如某
税务所在采取
税收保全措施时,一名
税务人员一时
冲动拉下了动力电闸,使企业正常生产突然中断而造成
经济损失,经行政诉讼败诉而被判行政赔偿。 三是执法腐败,以权谋私被处罚。主要
表现为一些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淡薄,不严于律己,执法不公等问题。如某
税收管理员乱拿商户的商品被举报受到行政处分;又如某
税收管理员超标准收取
税务登记证工本费而被查处。 四是执法不文明引发执法
风险。
表现为执法方式简单、执法手段粗暴,诱使征纳双方矛盾激化,恶化执法环境等问题。如原项城市公安局驻国税局公安特派室干警李某在协助某
税务所
工作时,因酒后出警被检察机关查处。 四、
税收执法
风险的类型 就
税收执法
风险的类型而言,笔者认为,分为刑事责任
风险和行政责任
风险两个方面。 (1) 刑事责任
风险 所谓刑事责任
风险,就是指执法人员的执法过错较为严重,应承担刑事责任的
风险。对
税收执法人员而言,可能承担刑事责任的执法行为主要有以下7个方面: 1、滥用职权。是指国家机关
工作人员超越职权,违法决定、处理其无权决定、处理的事项,或者违法处理公务,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遭受损失的行为。过去有“小小专管员,权力大无边”的说法,就是纳税人对部分
税务干部越权执法行为的不满意看法。这种行为目前在极个别同志身上仍然存在。 2、玩忽职守。是指国家
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职责或不认真履行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税务人员玩忽职守一般是指不征少征应征税款,不检查纳税的情况,遇有征税阻力不采取措施、不向上级报告等。这部分人往往因为缺乏一定的
事业心和责任感,不求上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马虎行事。一时失足将造成千古恨。 3、索贿受贿。是指国家
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利益的行为。受贿有大有小、有轻有重,利用职务之便,随意索取纳税人钱物,有的甚至要人一条香烟、一双皮鞋、一件饮料等,其结果就容易酿成大祸。这在一线执法人员中不敢说没有。 4、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是指行政执法人员徇私情、私利,伪造材料,隐瞒情况,弄虚作假,对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不移交。应移交而未移交的
涉税案件除了得到纳税人的好处不移交外,往往是因为纳税人认错态度较好,并且愿意接受处罚或说情求饶等因素,使部分法律意识淡薄
税务人员认为,只要补税、罚款能顺利入库便万事大吉,容易放弃对这些犯罪行为予以严厉的法律制裁,以儆效尤。 5、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是指有查禁犯罪活动职责的司法、公安、安全、海关、
税务等国家机关的
工作人员向犯罪分子通风报信、提供便利、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的行为。大量的
涉税案件证实,如果没有
税务人员的参与或出谋划策、徇私舞弊,像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农副产品收购发票、废旧物资发票等行为又怎能轻易屡屡成功呢?其事实令人震惊,其教训无比惨痛。 6、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是指
税务人员为徇私情、私利,对纳税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不征少征。 7、徇私舞弊发售发票、抵扣税款、出口退税。是指
税务人员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办理发售发票、抵扣税款、出口退税
工作中徇私舞弊。 以上这些错误的执法行为如果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损失或情节严重的,就会被追究刑事责任,承担刑事责任
风险。 (2)行政责任
风险 所谓行政责任
风险,就是指执法人员的执法过错较轻,尚未触及刑罚,但应受到系统
内部党、政纪处分或
经济处罚的
风险。因此,行政责任
风险主要包括党、政纪处分和
经济处罚两种类型。 1、党、政纪处分。党纪处分包括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5种形式。政纪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6种形式。 党、政纪处分虽然不存在限制人身自由的
风险,但却足于影响个人的政治前途及
人生命运。如有一位
税务干部,
工作积极认真、
工作业绩也很突出,就在上级考虑拟对他进行提拔重用的时候,该同志却不慎遗失了一份空白完税证而受到警告处分,同时上级也取消了拟对他认命的决定。 2、
经济处罚
经济处罚很简单,就是让出现执法过错的人员遭受一定的
经济损失作为惩罚来刺激人员的
工作责任心。近年来,国税部门通过大量的
工作实践并依靠计算机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管人”措施。《全员岗位责任目标考核》和《
税收执法责任制》就是这套机制的核心内容。它通过对每一位人员及每一个岗位的合理划分,明确了详细的
工作职责和
工作标准,对照每一项
工作职责和
工作标准对
工作任务的影响程度,设定相应的分值及款项。对应尽而未尽到的职责和未完成
工作目标的人员给予相应的扣分扣款。 由此可以看出,行政责任
风险主要为政治
风险和
经济风险。 五、执法
风险产生的根源 一是
政策因素引起的执法
风险。
政策性
风险主要
表现在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上。各级单位为了更好地落实好上级文件精神,往往都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更加详细、更加具体的操作办法和规定。这些办法和规定虽然对提高
税收征管质量和
税务人员的
工作积极性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却忽视了对本系统人员的法律保护,一旦出了问题,也为司法机关追究
税务人员的责任提供了依据。如目前大力推行的纳税评估方式,既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位,又缺乏规范的操作规程,就是国家
税务总局临时制定的《纳税评估
管理办法》,其操作性也不是很强。各基层单位在实际操作中方式各不相同,
管理不像
管理,稽查不像稽查,隐患较大。像纳税评估税款的定性及入库问题,在当前使用的“
综合征管软件V2.0”中就没有这一模块,如果按“查补税款”入库,就变成了稽查模式;如果按一般申报入库,又变成了征管模式。有些
税务机关为了取得纳税人的配合,向纳税人宣传纳税评估是
税务机关开展的一项优化服务措施,在纳税评估中发现的偷税行为也不转交稽查处理。又如
税务机关为了方便
管理制定了各种纳税
管理办法,像《停歇业
管理办法》、《转非、注销
管理办法》等,这些在法律上应视同
税务机关向纳税人发出的约束双方的要约式行为,在实际执行中,
税务机关往往根据自身需要而随意朝令夕改,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毁约。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一旦被司法机关抓住把柄,就会带来严重的执法
风险。 二是
内部因素引起的执法
风险。一是
税收执法人员业务不熟,违反执法程序引起的执法
风险。部分
税务执法人员不思进取,得到且过,不深入学习和钻研
税收业务,不懂装懂,凭感觉、凭经验、凭关系执法而造成执法错误。二是
税收执法人员对税法及相关法律的理解有偏差,执法质量不高。如制作
税务执法文书不严谨、不规范,使用文书或引用法律条文错误,执法中不注意收集证据或收集的证据证明力不强等,给行政相对人或司法机关追究留以口实。三是执法人员随意执法留下
风险隐患。如在进行纳税检查或送达
税务文书时,因熟人熟脸而不出示
税务检查证明或一人前往等。四是因惰性引起的不作为而产生的
风险。如漏征漏管户的
管理跟不上。五是
税务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带来的
风险。如不征或少征税款,徇私出售发票,虚假抵扣税款、出口退税,得了好处不移送达到刑事标准的稽查案件等。 三是外部环境导致的执法
风险。这方面主要是来自地方政府对
税收工作的干涉。在当前各地都在努力发展
经济的大环境下,部分基层地方政府把依法治税同发展地方
经济对立起来。为了招商引资,搞活地方
经济,私自出台各种
税收优惠
政策,干预
税收执法,然而出现问题以后还要
税务机关承担责任。另外,
税收立法与我国法律体系之间仍存在不协调,使税法与
其他法律法规的衔接不通畅,造成相关部门协税护税意识不强,影响了税法的实施效力,容易形成执法
风险。还有,随着法律的逐步普及,公民、法人依法维权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使
税收执法
风险的变数更大。因此,国税部门在征
管理念、执法体制、征管方式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仍需不断改进和完善。 六、
税收执法
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研究执法
风险的目的就是为了防范与化解执法
风险,从而有效保护执法人员的执法安全,全面提高执法效率。要防范和化解
税收执法
风险,就必须围绕着建立平安国税、和谐国税、阳光国税、效能国税而展开,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提高防范意识 各级
税务机关都要把防范执法
风险、构建平安国税切实作为一项重要
工作来抓,努力为基层执法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确保国税人员的执法安全性。 (二)要摒弃“权治”思想,克服“人治”意识,强化“法治”观念
税务机关要强化对
税务人员的“法治”
教育和“执法
风险”的警示
教育,不断强化
税收执法人员的“法治”观念,提高依法行政意识,自觉地学法、遵法、守法,让“法”深入人心,克服执法上的侥幸和麻痹
心理。 (三)要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质量 一是要求
税务机关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针对本系统的每一个岗位制定出相应的
工作职责和
工作标准及追究实施办法,做到有章可循,理顺执法规程。二是要求
税务人员在行政执法的过程中自觉依法行事,努力克服执法随意性,尽力避免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从而提高执法质量,规避执法
风险。 (四)要完善
风险控制机制,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一是
税务机关在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时候要注意文件的合法性,避免与相关法律、法规发生冲突而引起的
风险。二是
税务机关在制定
内部规章制度的时候,不能拍脑瓜、想当然,而要经过认真的
研究、充分的论证,切实注意对
税务干部的法律保护。三是
税务人员要尽力做好本职
工作,避免因自身
工作失误而引起的
风险。四是
税务人员要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避免因违法行政而引起的
风险。 (五)要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要化解
税收执法
风险,
税收执法人员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够正确开展
税收执法活动的
综合素质。这些素质包括正确的思想观念,端正的
工作态度,必要的法律
知识,熟练的业务技能和计算机操作技术以及协调能力等。因此,
税务机关应统筹兼顾,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加强
税务人员的政治
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尽可能地提高
税务人员的
综合素质。 (六)要强化税法宣传,做好行政协调,力求社会广泛支持,努力构筑
税务部门与社会各界及广大纳税人的和谐关系 在
税收执法活动中,如果能做到让纳税人或相关人员理解、支持、配合
税收工作,那么就会减少或降低执法
风险,提高
工作效率,完成
税收任务。要做到以上
工作,税法宣传是必不可少的。多年来,
税务部门在进行税法宣传时比较注重纵向宣传,即对纳税人的宣传,忽视了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橫向宣传。在实际执法过程中,有些
工作如果得不到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得不到有关人员的理解,就很容易使
工作陷入被动或僵局,这不仅不利于
税收执法
工作的开展,而且会提高执法
风险系数。因此,在强练内功的同时,做好税法宣传,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争取社会各界对
税收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努力构建平安国税,创建和谐国税,才能有效保障
税收执法和
税务干部的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
税收征收
管理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