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个奇妙的东西,把它抻长了再回过头去看,总是会有特别的感觉。比如说在寒冷的冬天怀念裙袂飘飘的夏天,在炎热的夏天回忆白雪皑皑的冬天,总是会有一种当时感受不到的遥远的美丽。早已远去的那个夏天,对小菊来说,就是一个特别的季节。
还是在去年端午节前夕,时节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和很多人一样,我拿起手机与同事、好友互发短信,传递节日的问候。
“桃儿红,杏儿黄,五月初五是端阳,粽叶香,包五粮,剥个粽子裹上糖,幸福生活万年长。”我把这条短信一一发给几个关系不错的同事,想想觉得小陈这个人也不错,就顺便又发给了他。很快,小陈回复了我,他问我是谁,我告诉了他。他连我的手机号都不熟识,可见平时我们交往的程度。
本以为到此为止,但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让我慌了阵脚。
小陈不时发来一些或搞笑或温馨的短信,出于礼貌,我回复了他。后来适逢亚洲杯足球赛,我们又围绕足球用短信的形式交流着。其实他是个准球迷,而我只是个伪球迷而已。有一次,他还发来一条字谜让我猜,谜底是“教我如何不想你”。有时早上一开机或者正做着饭,我就会收到小陈示“爱”的短信。虽然我已是近40岁的女人,而且已是一位母亲,可恐慌、不安、兴奋、自责等种种复杂的情感还是像飓风一样袭击了我的心。
应该说,小菊是一个比较幸福的女人。她有一份安逸的工作、一个爱她的丈夫、一个可爱的女儿。丈夫在一家私营企业工作,他们是经熟人介绍认识的。和大多数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一样,婚姻一般是依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们居然都是第一次谈恋爱,第一次谈恋爱居然就成就了婚姻。丈夫是那种家常男人,甚至有点平庸。由于经常在外奔波,家里的一切全由小菊一人操持。天长日久,她感到了累,却也无奈。忙碌的日子一天天过去,属于自己的时间却越来越少。工作安逸却没有创新和挑战,生活琐碎而平淡。唯一让小菊感到欣慰的是,女儿渐渐长大了。
小菊知道,许许多多的家庭都是这样的。过日子嘛,平平淡淡,也许这就是生活的原生态。但她内心深处的浪漫并没有随着生活的流逝而消磨,刷锅洗碗带孩子的空当,她心里隐隐会有一种渴望,渴望生活的河流能够翻起几个激情的浪花。
这时候,小陈的出现,无疑就像一粒石子,在小菊心里荡起了久久不去的涟漪。
接下来,我和小陈开始了更加频繁的短信交流。激情产生诗人,我甚至写了无数首所谓的情诗发给小陈。我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吃惊,我感到自己好像又在恋爱了。
直到现在我都认为自己是理智的,但理智并没有剥蚀我内心的多情与浪漫。由于有了特别的情愫,我开始怕见到小陈了。我为自己的这种感觉感到了更深的恐慌,于是我拼命地去压抑,以至于从这段情感开始后的两个月里,我们都不曾打过一个电话,只是用短信飞来飞去地聊。
后来第一次和小陈通电话时,我拿着话筒,听到他的声音竟不知道说什么好,莫名其妙地哭了。
其实在这之前,我们只不过是普普通通的同事而已,由于工作原因也很少见面。随着打电话次数的增多,我们开始变得无话不谈。谈工作,谈人生,也谈琐碎的生活,有恭维,有调侃,也有真情的表露。小陈并不掩饰对我的好感,我为他的坦诚而感动。谈话中不经意提出的话题,都会被对方随意拾起,然后即兴发挥一通。小陈毫不顾忌地向我敞开心扉,而我也毫无保留地向他展示自己最隐秘的心灵角落……
小菊说那段时间她似乎又回到了少女时代,周围的一切都因此而变得美好起来。这种久违的心情就像雪后的空气一样,让她暂时从琐碎、平庸、劳碌而毫无生机的生活中透了一口凉爽的气息。
再后来,我和小陈终于有了第一次单独约会。局促的我提前到了约好的饭店点好菜,为了让自己镇静下来,我先灌下了两大杯白酒。等小陈到来时,我已是醉意阑珊了。
我只记得给他讲了自己所钟爱的美国电影《廊桥遗梦》的几个片段,然后就吐了,最后不欢而散。赴约路上我想象的灯光摇曳、暗香浮动的气氛都被我的醉给搅乱了。
想不到的是,当我期待着和小陈的第二次约会时,他却模棱两可,甚至故意躲着我。我搞不懂了,因为他的行为和他所表述的那种内心急切的渴望刚好相反,用“恼羞成怒”来形容我当时的心情一点都不过分。
后来小陈平静地告诉我:他曾经深爱着他身边的一个女人,工作拉近了他们的距离,可后来她却移情别恋。小陈说,他们的这段感情到现在并没有结束。小陈还说,他还有很多女网友,并且那些网友对他都很有好感。看到我动了真情,他不想陷得太深,也不想伤害我的感情……
我瞪大眼睛等小陈说完,脑子一片空白,似乎就要从云端跌入深谷。
都说非婚男女的爱情保鲜度最多可以持续3个月,而小陈告诉我这一切的时候,刚好是在我们交往的第三个月,也就是2004年夏天7月份到9月份。曾经多么美好的3个月啊,我每天精神焕发、朝气蓬勃,工作似乎也变得轻松愉快起来。每每想起就在不远处,有另一个男人在关注自己,莫名的羞涩与亢奋就会溢满我的心胸……可是这一切都随着夏天的过去而渐渐走远了。我甚至还不明白它是如何开始的,它却已经结束了。
回来的路上,小菊骑得很快,秋天的原野迅速地从两边掠过,似乎这样才可以放逐自己饱受煎熬的心。初秋温暖的风吹拂着小菊的衣襟,田野里有农人在劳作、在收获,而小菊不但没有收获,连自己也迷失了……
走累了,我信步走进路边的小饭店,要了一瓶白酒、两个菜,独自品尝着自酿的苦酒。老板和服务员好奇地看着神色古怪的我自斟自饮。
不消一个小时,一瓶酒已经下去大半。在酒精的作用下,我终于失控了,伏在桌子上痛哭起来。小陈啊小陈,你既然不打算陷得太深,又何必走近我呢?我进来了,你却挥挥手潇洒地作别了,剩下我自己在井里自怨自艾……
天快黑了,好心的饭店老板叫了一辆出租车把我扶了上去,又让服务员把我的自行车搬了上去。
后来的日子,小菊渐渐平静下来,开始认真地回味这3个月来他们之间的点点滴滴。她说自己一点也不怨恨小陈,她知道,自己之所以有这样的情感经历,是因为心里有它发生的潜在可能。
现在唯一让小菊后悔的是,无意中让一个原本陌生的男人窥视了自己心灵最隐秘的角落。她感觉自己好像一个演员,而小陈则像一位编剧兼导演,躲在幕后看她表演,没准儿还在心里评论她的表演是否投入或者拙劣。于是,她先是失落,然后怨恨,再以后,就有了一种恶心的感觉。
在冬至那个落雪后的寂静冬夜,我又一次情不自禁地拿出了《廊桥遗梦》的碟子。记不清这是第几十遍了。不过,这是和小陈分手后第一次看。
其实,这个异国爱情故事情节很简单。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摄影师金.罗拨奉命到衣阿华州,为杂志拍摄几幅位于麦迪逊县的麦迪逊桥的照片(因桥有盖子,又名廊桥),由于中途迷路,罗拨下车问路,恰逢居于乡下农场的法西嘉。后来围绕着罗拨的拍摄,两人无话不谈,直至擦出爱情的火花。他们依依难舍,但不得不面临分手。20年后,法西嘉的丈夫死去,孩子们早已成家另过,只有她一人守在农场,她也曾通过《国家地理》杂志社联系过罗拨,杂志社说他早已不在这里。后来,法西嘉收到了罗拨的律师寄来的包裹,里面有罗拨写给她的信、他的相机、她曾送给他的饰物,还有他将这4天的感受全部记录下来整理而成的几本厚厚的日记。罗拨已经客死他乡,他委托律师将他的骨灰撒在廊桥。法西嘉告诉她的女儿,她死后也要将骨灰撒在廊桥周围。她说,我把生命给了你们和你们的父亲,剩下的,给罗拨……
我再一次落泪了。
世界上真的有如此动人的爱情吗?温情款款,意象撩人,而我却没有过。孤独的法西嘉之所以能在乡下农场度过余生,是因为那里曾经有她和罗拨共享过的美好时光。抒情的音乐反复回旋,我一任泪水汹涌。乡下风车在黎明的背景下缓缓转动,乡间的土路,路两边待收的庄稼,廊桥四周浓密的树林,初秋的微黄点缀其间,还有密林掩映下白色的尖顶房子……
我知道,夏天已经渐渐走远,一切也将渐行渐远,我不得不重新回到伸手可触的现实生活中。真真切切的人生和责任感有时让我喘不过气来,心里装着许许多多的人,却唯独没有自己。小陈让我找回了自己,而小陈却随着夏天渐渐走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