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26日起,兰州牛肉拉面节组委会面向全国广泛征集代表兰州牛肉拉面形象的统一标识,消息一刊出引起了全国各地专业设计人员和众多业余爱好者的关注。据统计,截止到8月16日凌晨征集活动结束,组委会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设计作品 419件。据透露,月底前组委会将邀请各方面专家进行初次筛选,选择一批优秀设计作品,通过报纸向外公布,请兰州市民投票选出自己最心仪的牛肉拉面统一标识。
新闻解读
设计作品来自全国各地
据介绍,征集活动举行半个多月来,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设计爱好者,设计人员踊跃投稿,短短20天,组委会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设计作品 419件,除西藏外,设计人员分布在全国各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而且,外地市民的参与热情明显高于本地,据统计,在收到的所有征集作品中,来自甘肃的只有90件,绝大部分来自省外。为兰州牛肉拉面画“脸谱”的消息激发了广东、北京、湖南、江苏、浙江、福建、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设计人员的创作激情,来自这些省市的设计作品均在数十件以上。
所有作品进行初次筛选
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非常感谢全国能有这么多的人支持和关心兰州牛肉拉面的发展,收到的作品中有许多来自专业的设计公司和专业的设计人员,作品构思巧妙,有许多在细节上体现了创新意识,其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一碗面所代表的内容。组委会将立即邀请来自各方面的专家组成小组,对所有参赛作品进行初次筛选,从中选择一批优秀作品,让兰州市民参与投票,选出自己心中的兰州“牛大碗”统一标识,让兰州牛肉拉面早日走上品牌化发展道路。
想表达对牛肉面的热爱
在数百件参赛作品中,一件来自兰州的“父子制作”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昨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作品的设计者父子俩都是牛肉拉面的超级“发烧友”,每天一个“牛大碗”,是父子俩的最爱。父亲王先生看到晚报登出的征集标识消息后,虽然是非专业人士,但出于对兰州牛肉面的热爱之情,和自己上初一的儿子花了整整12天时间,精心构思,将牛肉拉面的“拉字”通过艺术变形,设计成牛肉拉拉面的造型,弯曲的拉面表现了父子俩对牛肉拉面的钟爱。
相关新闻
牛肉面对联缺最“牛”的
“兰州·中国拉面博物馆”继续征联
记者肖朝利刘蔚霞
本报讯 由“兰州·中国拉面博物馆”与兰州晚报联合举办的重金征集楹联活动一经见报,应者云集,短短半个月时间,就收到与牛肉面有关的楹联千余副。昨日,在位于徐家山森林公园的古仓私人艺术馆,由相关专家组成的评委,对送选楹联逐一进行认真评审,初步选定了12副入围楹联。
由兰州市政府、省商务厅主办,市商务局承办,本报和兰州电视台协办的“中国·兰州牛肉拉面节”将于9月25日至30日举办。届时,国内首家牛肉面博物馆———“兰州·中国拉面博物馆”将在美丽的青城古镇盛大开馆。
记者注意到在参选的千余副楹联中,最长的一副64个字,最短的仅仅3个字。参选作者除了土生土长的兰州人外,还有来自黑龙江、湖南等地的。由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柏原,省文学院副院长、诗人娜夜、叶舟、高凯,省文学院副院长、作家张存学,诗人、作家人邻,6人组成的评审团,本着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先从千余副楹联中初选了 106副,之后又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按照贴切、贴近、贴心的主导思想,从这 106副作品中精挑细选了12副入围楹联。专家们说,一个征集楹联的消息,从全国各地吸引来这么多的楹联,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牛肉面的魅力,同时印证了兴建“兰州·中国拉面博物馆”的前瞻性和重要性。
专家们评价这次楹联征集活动整体情况相当不错,但暂时还缺少一副令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绝的妙联绝对,考虑到“兰州·中国拉面博物馆”是国内首家牛肉面博物馆,获奖的楹联都将请著名书法家亲笔题写后制匾,悬挂馆内,借此弘扬兰州牛肉拉面这一传统文化瑰宝,全面阐释它所代表的中华拉面发展历程、沿革变迁和丰富的饮食文化底蕴。既然楹联要担负起如此神圣的职责,博物馆负责人和专家们经过认真评审、慎重考虑后作出决定:除12副入围楹联外,继续向全国征集牛肉面楹联,直到“兰州·中国拉面博物馆”开馆前进行评审,最终确定一、二、三等奖。
参与方式:发送短信至13919007004或邮寄到兰州晚报新闻调查部(信件注明“楹联征集”字样)